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上海9月4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今天,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在复旦大学2025级开学典礼上发表讲话。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注意到,他在讲话中多次提及“选择”这一话题。
今年秋季,复旦大学迎来了来自96个国家和地区的17192名本科和研究生新同学。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新生也是复旦大学教育教学改革3.0版本全面实施后,第一届入校的学生。所谓教育教学改革3.0版,是复旦大学继1999年首创通识教育(1.0版)、2017年构建“2+X”个性化体系(2.0版)后的第三轮改革。
“同学们选择复旦,作出了人生的重大选择;进入复旦后,还将面对并且不得不面对更多的选择。学会选择,才能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才能自主发展、创造未来。”金力说, “学会选择”是大学生们入校后的一个必备技能。
今年,复旦大学招生和培养方式都采取了“项目化”方式,“2+X+Y”的立交桥式培养体系。其中,“2”指面向全体学生(含研究生)的通识教育和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基础教育;“X”提供100余个跨学科、专业、创新创业的学程(微专业)项目和丰富的双学位项目,支持多元个性化路径探索;“Y”则重在塑造融合创新能力,建立“产学交替”的创新能力实训培养体系,为学生健全螺旋递进的全周期科研训练体系。例如“复芏计划”(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将大大扩容,计划在未来三年内覆盖全体本科生。
金力说,3.0版改革最核心的目标,是赋予同学们自主建构自己知识结构的权利和能力。他认为,大学阶段,能够奠定一个人知识结构的基本格局,但更重要的是学会自主建构和更新知识结构的本领。
“现在的你们,自我选择的意识比我们这代人强了很多,但在知识和经验有限的时候,可选项也比较有限,往往很难作出好的选择。如果主动学习的意识很强,在选择之前学习更多、了解更多,就会拥有更多选项,能作出更合适的选择。”金力说,进入复旦以后,同学们可以转换学位项目,也可以选择跨学科双学位,也可以把自己专业和微专业结合,这些都保证了同学们有充分的选择机会和试错空间。
在提到“一份好工作”和“一个好专业”时,金力说,“一个人对于大学生活的想象,如果停留在从一个好专业到一份好工作,这样的选择其实放弃了选择的权利,接受了‘被定义的人生’”。他说,来复旦求学,目标不是为第一份工作做好准备,而要为“不被定义的人生”做好准备。
他说,到了大学,要让自己拥有开放的视野心胸和“一张白纸好作画”的奋斗憧憬。真想做到“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先要选择打破成长惯性和路径依赖。
“我们真诚希望,有更多同学通过在复旦求学,找到生命中的热爱。对于自己喜欢的事、喜欢的学问,还有喜欢的人,年轻人都要勇敢尝试,既勇于试错,也敢于坚守。”金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