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翻译及赏析
创始人
2025-07-02 06:47:12
0

《月夜忆舍弟》翻译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我们为大家整理了《月夜忆舍弟》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月夜忆舍弟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翻译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月夜忆舍弟》注释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月夜忆舍弟》赏析

  意境赏析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结构分析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思想感情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背景简介】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连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重点字词解析】

  ①合弟:对人谦称自己之弟。②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③这天或许是白露。④无家:意指兄弟分散,家不成家。

  鉴赏

  杜甫共有四个弟弟。公元759年他西来秦州时只有最小的杜占同行,另外三个弟弟杜颖、杜观、杜丰分别在河南山东客居。这首诗就是抒发对不在身边的三个弟弟的思念。

  全诗可分两段。前四句是第一段,内容紧扣月夜,表面上写景,实际上字里行间流露出忆舍弟的感情。戍鼓断人行, 真实描绘了面临战争威胁的边城景象,这一句所烘托出的战争气氛,也是诗人当时为什么那样深切怀念诸弟的原因之一。在章法上,这一句与后面的有弟皆分散、况乃未休兵相互照应,也使全诗脉络连贯,条理清楚。

  边秋一雁声从前句的地上写到天空。边地、秋日、雁声都是引起人倍思亲的原因。一雁声三个字,还让人想到古人称兄弟为雁行的典故。

  这两句从听觉方面来写,后两句从视觉方面来写,可谓有声有色。露从今夜白,意思是露从今晚上开始才分外惨白。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本来夜夜一样洁白的霜露,也偏偏在今天晚上显得格外苍白,本来到处一样的月亮,也只有故乡的月亮最明亮。这两句诗以移情的修辞手法,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注了浓厚的主观感受成分,借景生情,景随情变,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最后四句为第二段,直接抒写对舍弟们的怀念。

  有弟皆分散,以致老家无人,又因为无家,所以想写封信打听一下分散各地的弟弟们的死生,也是没有办法的。寄书长不达正承无家问死生,况乃未休兵又进一步申说:平时尚且如此,何况又值战乱不已的时候呢!这四句层层紧逼,一环扣一环,真可以说是一气呵成。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红楼梦》对三春的解释 《红楼梦》对三春的解释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饮酒其五文言文翻译 饮酒其五文言文翻译  导语:《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
《名读书》的文言文翻译 《名读书》的文言文翻译2篇《名读书》的文言文翻译1  《名读书》出自《笑林》,下面请看《名读书》文言...
老子第四章原文及翻译 老子第四章原文及翻译  老子作为古代文化经典,受人关注,今天小编为大家准备了老子第四章原文及翻译,欢...
杂谈红楼梦里的探春 杂谈红楼梦里的探春  玫瑰红杏相辉映  曹雪芹是一个大导演、大设计师,他在《红楼梦》第五回用谶图、谶...
《穿透灵魂的微笑》试题与答案 《穿透灵魂的微笑》试题与答案  引导语:小编收集整理了《穿透灵魂的微笑》的试题与答案,希望同学们可以...
王昌龄《采莲曲》的全诗翻译及... 【推荐】王昌龄《采莲曲》的全诗翻译及赏析相关内容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阅读过...
中国神话的三次大变迁阅读附答... 中国神话的三次大变迁阅读附答案  中国神话不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而是一种依附于历史文化思潮而存在的...
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  文言虚词包括 (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常见文言虚词20个。...
王昌龄《长信秋词》原文翻译 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原文翻译  《长信秋词五首》是王昌龄的代表作,其中,“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
红楼梦的历史背景 红楼梦的历史背景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
小学毕业恩师留言 有关小学毕业恩师留言  毕业如一扇玻璃,很多人很平静地走过了一扇又一扇,总以为凛冽的碎片不会割伤自己...
《离骚》原文 《离骚》原文  《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
夏意原文、翻译及赏析 夏意原文、翻译及赏析  《夏意》是北宋诗人苏舜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要内容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要内容100字(精选10篇)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
中庸原文及翻译 中庸原文及翻译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
母亲节祝福语感动 母亲节祝福语感动50字(精选80句)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祝福语吧...
水龙吟原文赏析 水龙吟原文赏析  《水龙吟·惠山酌泉》作者为宋朝诗人吴文英。其古诗全文如下:  艳阳不到青山,古阴冷...
《江神子·杏花村馆酒旗风》原... 《江神子·杏花村馆酒旗风》原文及赏析  原文  江城子·杏花村馆酒旗风  朝代:宋代  作者:谢逸 ...
草房子的主要内容 草房子的主要内容500字(精选20篇)  《草房子》是一本儿童读物,描写的是一个叫桑桑的男孩刻骨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