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意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始人
2025-07-02 21:00:58
0

夏意原文、翻译及赏析

  《夏意》是北宋诗人苏舜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虚怀若谷的心境。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夏意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有所帮助!

  夏意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1

  原文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译文

  幽深的小院中我躺在竹席上,浑身清凉;穿透帘子看见那石榴花开得正艳。

  中午时分浓密的树阴隔断了暑气,午睡醒来,耳边传来一阵阵黄莺的啼叫声。

  注释

  别院:正院旁侧的小院。夏簟(diàn):夏天的竹席。清:清凉。

  透帘:穿透帘子。

  觉(jué):睡醒。

  赏析

  苏舜钦这首《夏意》诗,能于盛夏炎热之时写出一种清幽之境,悠旷之情。

  “别院深深夏席清”:“夏”字点明节令,而“别院”、“深深”、“清”三词却层层深入,一开始即构成清幽的气氛。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深深,言此小院在宅庭幽深处,小院深深,曲径通幽,在这极清极静的环境中有小轩一座,竹席一领。韩愈《郑群赠簟》诗曾以“卷送八尺含风漪”、“肃肃疑有清飚吹”形容竹席。“夏席清”,正同此意,谓虽当盛夏,而小院深处,竹席清凉。深深是叠词,深深与清,韵母又相近,音质均清亮平远。这样不仅从文字形象上,更从音乐形象上给人以凉爽幽深之感。

  “石榴开遍透帘明”:“帘”字点明夏席铺展在轩屋之中。诗人欹卧于席上,闲望户外,只见榴花盛开,透过帘栊,展现着明艳的风姿。韩愈曾有句云“五月榴花照眼明”(《榴花》),第二句化用其意,却又加上了一重帷帘。隔帘而望榴花,虽花红如火,却无刺目之感。

  陶渊明有句云:“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此诗第三句正由陶诗化出,谓虽当中夏亭午,而小院中仍清阴遍地,一片凉意。此句与上句设色相映,从“树阴满地”可想见绿树成林,不写树,而写阴,更显得小院之清凉宁谧。

  在这清幽的环境中诗人又在干什么呢?“梦觉流莺时一声”,原来他已为小院清景所抚慰,虽然烈日当午,却已酣然入睡,待到“梦觉”,只听得园林深处不时传来一两声流莺鸣啼的清韵。写莺声而不写黄莺本身,既见得树荫之茂密深邃,又以阒静之中时歇时现的呖呖之声,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宁谧。南朝王籍诗云:“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王维《辛夷坞》:“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末句意境正与二诗相类。

  鉴赏

  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虚怀若谷的心境。

  诗的前三句着力在炎热的夏天描绘出一派清幽的世界,以衬托午睡的舒适。

  第一句写午睡的场所,“深深”说明别院深幽寂静,因为寂静,而感到了“清”,体现出物我之间的通感,使人直观地感觉到在这里午睡的宜人。

  第二句写院外的环境。院内屋中是一味清凉,窗外榴花盛开,透过窗帘,仍能感觉到它艳丽的色彩。可以想象,诗人躺在席子上,榴花映照屋内,颜色柔和,带有催眠的作用。

  第三句把上两句所说加以综合,点出中午这个时间,说庭院深深,午时也绿阴遍地,凉意沁人。通过上面三句,午睡的各项条件都已具备,可接手写午睡了,诗却一下跳开,直接写梦醒,用笔灵活。梦醒后宁谧,又通过不时传来断续的.莺声来反衬。睡醒后恬静舒适,睡觉时恬静舒适也就可想而知了,这就是诗人想表现的“夏意”。

  全诗四句,围绕午睡写。前三句是午睡前,末句是午睡后,不直接写午睡,而午睡已包含在其中,用笔活泼跳脱。诗又句句切合夏日,不断利用色彩来表现景物,表达诗人满足的心情,与夏午本应给人的炎热与压抑成鲜明的对比。

  诗的表现手法尚有三点可注意:

  笔致轻巧空灵:写庭院,落墨在深深别院;写榴花,则施以帷帘;写绿树,从清阴看出;写黄莺,从啼声听得,句句从空际着笔,遂构成与昼寝相应的明丽而缥缈的意境。

  结构自然工巧:诗写昼寝,前三句实际上是入睡前的情景,但直至末句才以“梦觉”字挑明,并续写觉后之情景。看似不续,其实前三句清幽朦胧的气氛句句都是铺垫,而“日当午”一语更先埋下昼寝的伏线,待末句挑明,便觉悄然入梦,骤然而醒,风调活泼可喜,避免了质直之病。

  风格清而不弱。唐代常建的《题破山寺后院》云:“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形象与此诗一二句相似,但常诗写出世之想,寂灭之感,这首诗洒脱不羁。欧阳修称舜钦“雄豪放肆”((祭苏子美文》),故虽同写清景,却能寓流丽俊爽于清邃幽远之中,清而不弱,逸气流转,于王、孟家数外别树一格。

  夏意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2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夏席清一作:夏簟清)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译文

  幽深的小院中我躺在竹席上,浑身清凉;穿透帘子看见那石榴花开得正艳。

  中午时分浓密的树阴隔断了暑气,午睡醒来,耳边传来一阵阵黄莺的啼叫声。

  注释

  别院:正院旁侧的小院。

  夏簟(diàn):夏天的竹席。清:清凉。

  透帘:穿透帘子。

  觉(jué):睡醒。

  赏析

  此诗无一句不切夏景,又句句透散着清爽之意,读之似有微风拂面之感。

  诗的表现手法尚有三点可注意:

  笔致轻巧空灵:写庭院,落墨在深深别院;写榴花,则施以帷帘;写绿树,从清阴看出;写黄莺,从啼声听得,句句从空际着笔,遂构成与昼寝相应的明丽而缥缈的意境。

  结构自然工巧:诗写昼寝,前三句实际上是入睡前的情景,但直至末句才以“梦觉”字挑明,并续写觉后之情景。看似不续,其实前三句清幽朦胧的气氛句句都是铺垫,而“日当午”一语更先埋下昼寝的伏线,待末句挑明,便觉悄然入梦,骤然而醒,风调活泼可喜,避免了质直之病。

  风格清而不弱。唐代常建的《破山寺后院》云:“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形象与此诗一二句相似,但常诗写出世之想,寂灭之感,而此诗给人的印象是洒脱不羁。欧阳修称舜钦“雄豪放肆”(《祭苏子美文》),故虽同写清景,却能寓流丽俊爽于清邃幽远之中,清而不弱,逸气流转,于王、孟家数外别树一格。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庆历四年或之后。诗人被革职削籍为民后,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苏州隐居之时。

  苏舜钦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开封(今属河南)人,曾祖父由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迁至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他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有《苏舜钦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苏舜钦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南朝江淹《别赋》作品鉴赏 南朝江淹《别赋》作品鉴赏  《别赋》赋的开头,用“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一句总写,以精警之句,发人...
大学全文翻译 大学全文翻译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之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
十五从军征原文及翻译 十五从军征原文及翻译  导语: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
新小石潭记的杂文 新小石潭记的杂文  原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写的,新的是柳宗玄画的。  清冽的水声在山谷里回荡,如鸣佩环。...
白杨阅读及其答案 白杨阅读及其答案  著名学者朱永新先生曾经说过:“阅读,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阅读,让时间和历史记住...
文言文中易混淆的常见近义字 文言文中易混淆的常见近义字  古汉语中的一些常见近义字,由于字义颇为相近,因此极易混淆,给大家文言文...
《城南旧事》的主要内容介绍 《城南旧事》的主要内容介绍  《城南旧事》是台湾女性文学的开山人——林海音所著。旧时北京的城南,在她...
《南史》原文及译文解析 《南史》原文及译文解析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也。幼随从梁武帝。帝性好棋,每从夜至旦不辍,等辈皆...
沁园春长沙读后感 沁园春长沙读后感汇总  我深刻认识到第一单元所学的文章都是经典,它们的文学意境与精髓让我不禁感慨。其...
《蝶恋花》苏轼译文 《蝶恋花》苏轼译文  《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思念家乡的作品,“以诗入词...
双调·沽美酒兼太平令·叹世元... 双调·沽美酒兼太平令·叹世元曲原文及赏析  【原文】  双调·沽美酒兼太平令·叹世(在官时只说闲) ...
论语·先进篇原文、翻译及赏析 论语·先进篇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
《我思想》原文与赏析 《我思想》原文与赏析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诗歌,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诗歌饱含丰富的感情...
琵琶行原文及注释(3) 琵琶行原文及注释  (37)嘈嘈:声音沉重抑扬。  (38)小弦:琵琶上最细的`弦。  (39)切切...
写母亲节的祝福语 写母亲节的祝福语(精选50条)  母亲用柔弱的肩膀撑起家庭的大梁,母亲用慈爱的目光关注我的成长,母亲...
《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形象...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推荐度:平凡的世界读书后感推荐度:《平凡的世界》读后感推荐度:《平凡的世界》读后感推...
红楼梦人物史湘云 红楼梦人物史湘云  曹雪芹在“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红楼梦》中,塑造了众多各表风流的女子,而在这众...
李清照《一剪梅》的意思 李清照《一剪梅》的意思  《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体现了被称为“易安体”的...
刘基《卖柑者言》原文翻译注释 刘基《卖柑者言》原文翻译注释  卖柑者言 刘基 【原文】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①,出之...
和氏璧文言文翻译 和氏璧文言文翻译  导语:和氏璧,最早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传为琢玉能手卞和在荆山发现,初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