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采莲曲》的全诗翻译及赏析相关内容
创始人
2025-07-02 21:32:27
0

【推荐】王昌龄《采莲曲》的全诗翻译及赏析相关内容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阅读过古代诗人的作品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昌龄《采莲曲》的全诗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希望有帮助到大家。

  采莲曲一般指采莲曲二首,《采莲曲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诗文解释】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词语解释】

  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

  芙蓉:即荷花。

  ①一色裁:罗裙与荷叶的颜色一样,如同一块绿色绢料裁成的,互相媲美。

  ②芙蓉:荷花。

  ③向脸:荷花向采莲女如芙蓉般艳丽的脸庞开放。

  ④乱入:纵横散乱进入荷花丛中。

  简析:

  这四句诗构成一幅美女采莲图——在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荷叶之中,分不清什么是荷叶,什么是罗裙,采莲少女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相映照,人花难辨;本就浑然为一,眼花缭乱,不见踪影了,这时莲塘中歌声四起,定睛一看,方知采莲女仍在翠绿莲叶、艳丽荷花之中。这首诗始终把美景与美女融为一体,就近取譬,清新贴切,于若隐若现之间,画面与形象更见生动,意境优美,情味悠长,匠心独运。

  【赏析】

  此诗虽然写美丽自然的采莲少女,却始终没有让她们在诗中明显出现,而是巧妙地将她们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田田荷塘,荷花盛开,闻歌却不见人,不禁让人心驰神往。全诗别具一格,悠然不尽。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

  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龙标县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授汜水县尉,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江宁集》六卷。

  文学成就

  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广说,王昌龄的诗实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适、岑参,但他的诗质量很高。边塞诗可并高适、岑参而三,四杰以后,诗坛几乎没有边塞诗作。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此时岑参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后人依次考证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其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在抒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而王昌龄的宫怨诗可与李白争胜,且其诗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道之处。王昌龄闺怨诗以悲天悯人的精神书写那些久闭深宫的妃嫔宫人的悲情哀怨,以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们的生活和感情世界,揭示她们在残酷的宫殡制度下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客观上批判了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这种思想倾向奠定了其作品的健康基调,洗尽六朝宫廷诗浮艳色情之污秽,有力地扭转了齐梁歌咏的不良文风另一方面,就艺术表现而言,王昌龄又发扬了六朝华美艳丽、精雕细琢的表现手法,继承了其形式美。因此王昌龄被誉为是成功地用七言绝句写宫词的第一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城南旧事》的主要内容介绍 《城南旧事》的主要内容介绍  《城南旧事》是台湾女性文学的开山人——林海音所著。旧时北京的城南,在她...
《南史》原文及译文解析 《南史》原文及译文解析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也。幼随从梁武帝。帝性好棋,每从夜至旦不辍,等辈皆...
沁园春长沙读后感 沁园春长沙读后感汇总  我深刻认识到第一单元所学的文章都是经典,它们的文学意境与精髓让我不禁感慨。其...
《蝶恋花》苏轼译文 《蝶恋花》苏轼译文  《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思念家乡的作品,“以诗入词...
双调·沽美酒兼太平令·叹世元... 双调·沽美酒兼太平令·叹世元曲原文及赏析  【原文】  双调·沽美酒兼太平令·叹世(在官时只说闲) ...
论语·先进篇原文、翻译及赏析 论语·先进篇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
《我思想》原文与赏析 《我思想》原文与赏析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诗歌,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诗歌饱含丰富的感情...
琵琶行原文及注释(3) 琵琶行原文及注释  (37)嘈嘈:声音沉重抑扬。  (38)小弦:琵琶上最细的`弦。  (39)切切...
写母亲节的祝福语 写母亲节的祝福语(精选50条)  母亲用柔弱的肩膀撑起家庭的大梁,母亲用慈爱的目光关注我的成长,母亲...
《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形象...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推荐度:平凡的世界读书后感推荐度:《平凡的世界》读后感推荐度:《平凡的世界》读后感推...
红楼梦人物史湘云 红楼梦人物史湘云  曹雪芹在“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红楼梦》中,塑造了众多各表风流的女子,而在这众...
李清照《一剪梅》的意思 李清照《一剪梅》的意思  《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体现了被称为“易安体”的...
刘基《卖柑者言》原文翻译注释 刘基《卖柑者言》原文翻译注释  卖柑者言 刘基 【原文】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①,出之...
和氏璧文言文翻译 和氏璧文言文翻译  导语:和氏璧,最早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传为琢玉能手卞和在荆山发现,初不...
《小石潭记》语文重点理解 《小石潭记》语文重点理解  研习1.“伐竹取道”说明什么?  答:一方面说明作者的游兴之盛,另一方面...
《李使君》原文及翻译 《李使君》原文及翻译  原文:  乾符中,有李使君出牧罢归,居在东洛。深感一贵家旧恩,欲召诸子从容(...
小学六年级排比句 小学六年级排比句  时间就像一把皮鞭,它能鞭策我们追赶人生的目标;  时间犹如一面战鼓,它能激励我们...
《狗·猫·鼠》主要内容 《狗·猫·鼠》主要内容  《狗·猫·鼠》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首先回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物详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物详细介绍  引导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是一个双...
钱塘湖春行的原文及赏析 钱塘湖春行的原文及赏析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七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