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7岁的毛毛:我以为我再也吃不到西贝了》,再次把西贝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篇文章以孩童视角讲述“与西贝的约定”,试图用温情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却被网友质疑“史诗级拉垮公关”,落得个“速发速删”的结局。
7岁孩子为吃西贝哭闹、拒绝玩具诱惑,妈妈最终“醒悟不该因舆论否定信任”。这样的情节,看似充满生活细节,实则处处透着“设计感”。网友质疑合情合理:为何偏偏在品牌争议平息后,冒出这样一个“完美忠粉”故事?为何孩子的视角、妈妈的转变,都精准踩在“唤醒情感”的节点上?如此品牌公关策略,目的性太强、过于“直白”,反而让品牌陷入“越解释越尴尬”的境地。
品牌公关用故事传递温度,本无可厚非。从老顾客的回忆到产品背后的匠心,真实的故事能让品牌与消费者产生情感联结。但“毛毛”的问题在于,模糊了“真实叙事”与“公关杜撰”的边界。如果“毛毛”确有其人,故事细节未经添油加醋,固然值得珍惜;若为了“收复舆论失地”刻意编造,用孩童口吻营造“受害者”姿态,试图以眼泪消解争议、博取同情,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消费者要的是真实的好感和看得见的品质,不是编排的感动和人为捏造的情怀。如今,公众对煽情套路的警惕性早已提高,一句“我以为再也吃不到”,非但换不来共情,反而会让人觉得刻意卖惨。
“毛毛故事”,背后恐是品牌方急于修复信任的焦虑。因此前的预制菜争议,西贝的品牌形象受了影响,想要通过温情内容挽回公众好感,这份心情可以理解。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公关的核心是沟通而不是表演,是传递真实而不是制造假象。当品牌把精力放在编故事、凑情节上,而不是沉下心提升品质、优化消费体验,便走向了本末倒置的死胡同。
消费者选择一个品牌,或许会因一句广告语心动,品牌却需要凭借食材、口味、服务等“硬功夫”将消费者留下,并经得住舆论的考验。对西贝而言,“毛毛故事”的速删不是终点,而是反思的起点。想要收复“失地”,不妨在三件事上多下功夫:
一是守好品质底线,让食材新鲜、口味稳定成为“硬招牌”,这比任何“温情”故事都有说服力;
二是坦诚面对争议,若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大方承认、积极改进,用看得见的诚意赢得尊重;
三是倾听真实声音,多关注消费者的实际反馈,从服务细节、产品创新上提升体验,让消费者愿意主动为品牌“讲故事”。
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不是编剧与观众,而是双向奔赴、互惠共赢。西贝这份“欲速则不达”的尴尬,给所有品牌上了一课:公关可以讲故事,但不能编故事;消费者愿意共情,但拒绝被“煽情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