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下班之后,和谁吃饭、去哪儿活动、结交什么朋友,看似是私事,却样样关乎公义、连着党风,是关系到党员干部能否守住纪律底线、保持清正廉洁的重要“关口”。
新时代以来,我们党以徙木立信之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实现党风政风焕然一新。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推杯换盏中的利益输送、闲情逸致中的奢靡之风、称兄道弟中的圈子文化等“四风”新变种,仍在监督薄弱处潜滋暗长,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这一点在国有企业领域尤为突出。国有企业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靠企吃企”“隐形变异”“权力寻租”等廉政风险突出,一旦失管失控,极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和重大政治经济危害。
正因如此,国有企业纪检监察部门持续发力、精准出招,在工作中探索将监督“探头”延伸至“八小时外”,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把全面从严治党的利剑悬得更稳、落得更实,让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认清“八小时外”监督的必要性,让思想防线牢不可破是前提。“八小时外”的监督,绝不是对个人私域的简单干预,而是对公权力运行全链条闭环管理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明确规定:“生活奢靡、铺张浪费、贪图享乐、追求低级趣味,造成不良影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这对党员干部净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中央、地方通报曝光的一系列收受礼品礼金、违规吃喝、公车私用、大操大办婚丧喜庆等行为,大都发生在“八小时外”,这个作风缺口一旦被打开,往往会蔓延到“八小时内”,最终由风及腐,由“破纪”变“破法”,教训极其深刻。由此可见,对党员干部实施全程监督、严格约束,表面是限制多了、自由少了,实质是为干部健康成长上了一把“安全锁”。
划定“纪律红线”,让行为规范知止有度是底线。常态长效的机制是构建清朗政治生态的基石,例如,福州新区集团在福州市属国有企业中率先制定印发《福州新区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员干部“八小时外”活动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罗列五大种类二十一项正面清单,划定五大纪律禁区十六项负面清单,同步制作《廉洁“十必问”提醒卡》,建立党员干部定期报告负面清单自查情况制度等系列举措,切实让干部知进退、明底线,让监督者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在此基础上,警示教育务必做实做深,不流于形式,通过定期通报典型案例、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开展“以案说纪”专题讨论等方式,用身边事警示身边人,把“看在眼里的教训”切实转化为“刻在心底的敬畏”,切实推动铁的纪律转化为日常习惯和自觉遵循。
构建“监督网络”,使日常监管无处不在是手段。“八小时外”监管确有现实难度,但绝不能因难而退、就此缺位,必须将其明确纳入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范畴,对那些只重“八小时内”、放任“八小时外”,导致问题蔓延的党组织和相关责任人,应严肃追责问责。要精准施策、重点发力,突出对新提拔干部、年轻干部、关键岗位干部的教育引导,有针对性地做好婚丧嫁娶、生病住院、调动升迁、外出考察等关键节点、特殊时段的监督检查,有的放矢。要形成监督合力,把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舆论监督与群众监督结合起来,针对隐形变异新表现,加强信息赋能,对网络曝光、群众发现的问题线索快查快办,构建无处不在的监督网。
落实“严管厚爱”,让干部担当作为有动力。严管是基础,纪检监察部门要敢于较真碰硬,保持高压态势、露头就打,对不知敬畏、挑战纪律的严肃处理,持续释放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厚爱是保障,要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精准运用“四种形态”,打击诬告乱告行为,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区别对待工作失误与违纪行为,保护那些出于公心正常交往、担当作为的干部。组织敢于担当,干部才敢作为;组织撑腰鼓劲,干部才能放手干事。
总之,将监督触角向“八小时外”延伸,绝非是对干部的不信任,恰恰是对干部政治生命的真正爱护与负责。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彻底摒弃“监督就是不信任、严管就是不自由”的错误观念,真正把接受监督内化为政治自觉、外化为行为习惯,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如此方能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时代背景下行稳致远、有所作为。
(福州新区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