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负面情绪在心中蔓延,有人可能会萌生出“放弃生命”的念头,但及时的发现、干预并给与支持和陪伴,往往可以成为一束光,照亮他们的内心。
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合新闻记者对话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注册心理师孟素香,帮助大家识别自杀征兆,学习如何实施自我救助和他人帮扶。
识别征兆:掌握不该被忽视的“反常信号”
孟素香特别提醒,自杀行为往往不是突然发生的,通常存在一些线索和前期征兆。提前识别这些信号,能够为干预争取关键时间。
哪些属于自杀的高危人群?
孟素香介绍,曾经有过自伤、自杀未遂行为的人,通常会因为某个危机事件或者烦躁的情绪体验诱发绝望的感觉,通过自伤、自杀获得快感,解决情绪困扰,成为一个习得性行为。家族中曾经有自杀史或者精神疾病患者,特别是抑郁症患者,容易产生悲观消极的念头,觉得自己无价值、无意义。此外,遭受重大打击的人群,比如丧亲、或者其他的一些灾难性事件,以及缺失社会支持的人群,如丧偶或者空巢老人。
那么,如何通过情绪与行动变化进行识别?
孟素香表示,有人总是皱着眉、叹着气,把“活着没劲儿”“我是拖累”等消极言论挂在嘴边,有人逐渐避开社交,不再参与以往喜欢的活动,个人生活照料能力明显下降,睡眠和饮食模式发生巨大改变,甚至经常前往水边、高楼等危险地带,这些人群要高度关注。
言语中的“弦外之音”同样值得重视。无论是委婉的“我走了你们好好过”,还是直白的“死了就解脱”,这些话语都不应被视为“随口说说”,而是重要的求救信号。此外,查询自杀方法、准备或藏匿可能伤人的物品等行为也需要引起警惕。
特别需要注意的还有“反常”的情绪转变:重病患者突然放弃治疗,重度抑郁症患者莫名“开心”起来,并开始谈论“以后的安排”,或者总是表达“我没用”“看不到希望”等。这些反常表现背后可能隐藏着危险想法。
自我救助:当自己被坏情绪困住时如何“拉自己一把”
很多人出现自杀念头后,会责备自己“没用”“懦弱”。针对这样的情况,孟素香表示:“心灵感冒很正常,先接纳这份难受,别再给自己添负担。”
她建议通过多种方式实现自我调节:用感官刺激“叫醒”大脑,如用冷水洗脸让清爽冲散混沌;听快节奏音乐让旋律带动情绪;嚼一颗超酸的糖让味蕾唤醒精神;或者通过反复攥紧再松开拳头,用身体的动作打断钻牛角尖的想法。这些简单的方法能够帮助人们从坏情绪中“跳出来”。
人际支持也是重要途径。遇到坏情绪时,给家人发条“我有点难”的信息,给朋友打个电话。人在绝望时容易感到孤独,但开口后往往会发现,哪怕对方只是听着,也能让你觉得“我不是一个人”。
“寻求专业帮助同样关键”,孟素香强调,“如果自我调节效果不佳,不要硬扛。可以拨打心理热线或前往医院心理科。专业医生能帮你把心里的疙瘩捋顺,看医生不是软弱,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特别勇敢。”
帮扶他人:用陪伴代替说教用行动传递温暖
自杀是可以预防的,从情绪困扰到自杀行为,中间有很长的干预空间,而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都可能成为拯救生命的“关键一人”。
在帮助身边可能出现问题的人时,很多人会急着说“你别想不开”“你要坚强”,但往往适得其反。
孟素香提醒:“对在黑暗里的人来说,陪伴比说教更有用。”她建议直接关怀地询问,不要回避“自杀”这个词,可以大方地说:“我看你最近没精神,是不是有啥烦心事?要是你有不好的念头,别藏着,跟我说说,我听着。”这样简单的一句话,能让对方知道“有人看见我的难”。
倾听同样重要。不需要打断或反驳,只要安静地听对方诉说,偶尔表达理解,很多时候,对方的情绪倒出来了,心里的绝望就轻了。
同时,不要说模糊的“有事找我”,而是给出明确的承诺:“明天我陪你去医院看心理科,上午我没事。”或“今晚我在你家楼下待着,想聊天随时给我打电话。”这种实实在在的陪伴,能让人知道“有人会拉我一把,我不是孤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