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群众所盼 彰显司法温度
长乐法院四个“一公里”践行“枫桥经验”
从都市巷口到乡村院落,从病房床头到百姓家中,一个个奔走的身影,一次次上门解纷的实践,一次次化解纠纷的努力,福州市长乐法院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以实际行动诠释为民初心,以司法温度点亮民生期盼。
年初以来,长乐法院累计开展先行调解2000余次,化解矛盾纠纷1000余件;依托示范诉讼机制化解系列纠纷,快审快结涉民生地产纠纷案件170余件;前移服务关口,开展上门立案、解纷10余次;深度参与综治中心运行,化解的案例入选最高院多元解纷案例库。
源头防控
协同治理“靠前一公里”
“枫桥经验”的核心在于源头化解。长乐法院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深度参与基层综治中心运行,将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
某小区发生一起劳动者受害责任纠纷,空调安装工人在高层砸墙作业时,水泥石块坠落,砸中楼下施工工人致其死亡。案件涉及业主、工人、物业等五方主体,案情复杂且争议激烈。
属地乡镇通过综治中心向法院求助,长乐法院第一时间指派驻点法官介入,厘清各方法律关系、释明法律责任,详细列出诉讼成本与风险,结合情理疏导,最终协同乡镇综治干部促成五方达成共识,实现案结事了。
这起纠纷的妥善化解,是长乐法院“靠前一公里”协同治理的生动缩影。
问需于民
为民服务“最先一公里”
“没想到法官能上门帮我解决难题,真是太贴心了!”提起长乐法院的“上门立案”服务,一位瘫痪在床的高龄老人充满感激。
在一起赡养费纠纷中,老人因赡养问题欲起诉子女,却因行动不便无法到法院办理手续。其亲属到法院咨询时,立案窗口干警迅速启动诉讼服务绿色通道,一方面引导亲属对接法律援助机构,另一方面联合援助律师携带材料上门,耐心讲解诉讼流程、指导填写起诉状,还当场见证授权委托事宜,让老人足不出户便顺利维护了诉权,用“最先一公里”的服务,打通司法为民“最后壁垒”。
部门联动+上门解纷
守护民生“最优”“最难”一公里
面对特殊群体纠纷,长乐法院以部门联动筑牢“最优一公里”司法屏障。
今年初,某乡镇反映一起涉残婚姻家事纠纷,重度智力残疾患者的母亲希望处理女儿离婚事宜,双方矛盾尖锐。法院主动牵头民政、残联等部门联合介入,既引导当事人通过法定程序确定新监护人、代为起诉离婚,又联合回访落实患者离婚后的生活保障,在法律与情理间找到平衡,切实维护他们的权益。
在“最难一公里”的纾困减负上,长乐法院尽显担当。一起医患事故纠纷中,死者家属与院方达成和解后到法院签署协议。干警审查时发现,死者母亲因伤心过度摔伤住院,女儿年纪尚幼,均被遗漏在协议之外。为避免后续纠纷,办案人员立即开辟绿色通道,先赶赴医院询问死者母亲身体状况并释明权利,再前往死者老家告知其女儿法定监护人法律风险,最终制定的新调解方案兼顾各方利益,既保障了公平正义,也为当事人送去了心灵慰藉。(记者 林春长 通讯员 陈小康 林旻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