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全省首创机制防范恶意变更登记,这一举措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建立严密的审核流程和监测体系,对可能存在恶意变更的行为进行提前预判和严格把控。从申请材料的细致审查到实地核查的全面开展,不放过任何一个潜在风险点。该机制有效遏制了恶意变更登记的现象,保障了市场秩序和合法权益,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更加稳定、可靠的登记环境。马尾以创新之举,走在全省前列,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推动了登记管理工作的不断进步。
记者27日获悉,马尾区人社局联合区市场监管局于上周一启动经营主体“登记—仲裁”跨域协作机制,在全省首创防范恶意变更登记逃避劳动责任跨部门协作机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该机制源于马尾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去年处理的一起劳动仲裁案件。“案子还在仲裁,公司就‘查无此人’了?”谈起自己的经历,陈女士仍心有余悸。因某食品公司拖欠工资、违法解除劳动合同,陈女士向仲裁委申请仲裁,然而仲裁员发现该公司在案件受理后竟悄然进行了简易注销,导致公司主体灭失,仲裁程序停滞,劳动者维权陷入困境。
面对这一情况,仲裁员立即中止审理,并与马尾区市场监管局联系。经调查发现,该公司在注销公告期间隐瞒了正在仲裁的情况,以不正当手段逃避法律责任。最终,市场监管局依法撤销了该公司的注销登记,仲裁委得以恢复审理,并裁决公司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简化注销登记手续是国家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畅通经营主体退出渠道、提升经营主体活跃度的便民之举。然而,部分涉案经营主体利用部门之间的信息差,通过恶意注销登记逃避法律责任,既拖延案件审理进程,又增加劳动者维权成本,更衍生多重法律纠纷。‘登记—仲裁’跨域协作机制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建立的。”马尾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悉,该机制有三大核心环节,一是源头预警,劳动仲裁机构在立案阶段及时将涉案经营主体信息同步至市场监管部门。二是动态拦截,市场监管部门在登记系统中标注预警信息,对涉案经营主体在办理注销、变更等业务时进行风险提示,依法中止简易注销等变更申请。三是闭环反馈,案件审结后解除预警状态,实现全周期动态管理。这样一来,劳动仲裁与市场监管部门之间能够高效联动,从源头上阻断经营主体企图通过恶意变更登记逃避劳动责任的渠道,杜绝扰乱正常登记及仲裁秩序的行为,进一步提升政府工作效能,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记者 欧阳进权 通讯员 何鋆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