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社会融资规模累计增量超4万亿元并屡创新高
“十四五”福建省金融业交出高质量答卷
福州新闻网10月30日讯(记者 颜澜萍)30日,福建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福建省“十四五”期间金融业发展的总体情况。记者从会上获悉,“十四五”以来,全省社会融资规模累计增量超4万亿元并屡创新高,较整个“十三五”期间增量增长34.16%。全省金融业税收收入连续四年占全省税收收入超10%。至2025年9月末,全省银行业总资产超15万亿元,达到15.33万亿元,“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速6.68%;保险业总资产5709.6亿元,年均增速11.22%。至6月末,全省证券公司净资本达599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45.25%。截至今年6月末,全省共有各类金融机构、地方金融组织1793家,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金融服务体系。
“十四五”以来,福建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全省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贷款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5.7%、35.44%。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总量、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对接成功率位居全国前列。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持续深化,全省累计走访企业441.48万户,基本实现活跃经营主体全覆盖。2024年企业贷款利率较2020年大幅下降114个基点,连续四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规模1.9万亿元,累计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60家,其中新增境内上市公司31家,累计实现股权融资1739.54亿元。全省共新增发债融资3.06万亿元。先后推出乡村振兴贷、技改贷、科技贷、专精特新贷等政策性优惠贷款,为实体经济提供低息资金来源。政府性融资担保作用显著增强,2024年末放大倍数达5.28倍,较“十三五”末增长123.8%。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省级政府投资母基金,为耐心资本和优质企业接续赋能。
“十四五”以来,福建省坚持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着力提升普惠金融触达末梢的能力,2025年9月末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66万亿元,是“十三五”末的2.31倍。着力提升绿色生态转化为金融价值的能力,林票制、“福林贷”等被列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打造出“寓义于利、由绿到金”的“福建样板”。着力提升金融服务自贸区创新开放的能力,福建自贸区在简化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业务流程、推进资本项目结汇改革等方面陆续推出金融创新举措68项,其中全国首创29项,成为福建省对接“一带一路”、推动高水平开放的金融前沿阵地。着力提升两岸金融融合发展的能力,推动近90%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对台综合金融服务,已累计服务台胞台企客户超过23万户。在闽具有台资背景金融机构、金融企业达27家,数量居全国前列。推广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证书,累计授信近634亿元。推动福建省区域性股权市场建设“台资板”,展示挂牌台资企业累计达5617家,帮助台资企业实现融资24.14亿元。
“十四五”以来,福建省坚持把防控金融风险作为永恒主题,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按照“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要求,稳妥有序开展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房地产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取得成效,通过破产重整、流动性支持、政府性基金纾困等方式,“一企一策”有效处置了部分上市公司风险。全省不良贷款率连续多年保持低位,截至2025年9月末,福建省不良贷款率1.1%,“十四五”期间信贷资产质量保持稳定。保持对非法金融活动高压态势,覆盖省、市、县三级的防非打非工作机制落地,非法集资和“职业背债人”乱象得到专项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