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是心血管健康管理的关键环节,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延缓疾病进展。心血管疾病患者常因饮食不当导致血压、血脂波动,加重心脏负担,甚至诱发急性心血管事件。接下来将从饮食原则、食材选择两个维度,给大家提供可落地的“护心食谱”指南。
一、饮食原则:奠定护心基础
(一)低钠饮食
过量钠摄入会导致体内水钠潴留,加重心脏负荷,升高血压,增加动脉硬化风险。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而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进一步控制在3-4克。日常饮食中,除了减少烹饪用盐,更要警惕隐形盐的摄入,如酱油、味精、咸菜、酱菜、加工肉制品及罐头食品等,这些食物往往含盐量较高,长期食用会显著增加心血管负担。
(二)低脂低糖
血管疾病患者应限制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如动物油脂、黄油、油炸食品、植脂末等,优先选择不饱和脂肪酸,如橄榄油、亚麻籽油、深海鱼油及坚果。同时,需严格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日不超过25克,避免饮用含糖饮料、食用甜点及蜂蜜、糖浆等隐形糖类。过多糖分在体内会转化为甘油三酯,导致血脂异常,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三)高纤维高钾
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胆固醇吸收,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常见于全谷物、杂豆、新鲜蔬菜及水果中。建议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达到25-30克,蔬菜和水果占每日饮食的1/2以上。钾元素则能对抗钠的升压作用,促进钠排出,维持电解质平衡,富含钾的食物包括土豆、红薯、菠菜、牛油果、橙子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可通过“粗细搭配”“彩虹饮食”等方式,确保膳食纤维和钾的充足摄入,辅助改善心血管健康指标。
二、食物选择:优选护心食材
(一)核心食材
深海鱼类富含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能降低甘油三酯水平、减少动脉炎症反应,建议每周食用2-3次,每次150-200克。坚果类则是植物性不饱和脂肪酸的优质来源,每日摄入量控制在一小把(约20-30克),可直接食用或加入沙拉、燕麦中,但需避免盐焗、糖渍等加工品类。豆制品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和大豆异黄酮,能替代部分动物蛋白,减少饱和脂肪摄入,建议每日摄入50-100克。此外,橄榄油、亚麻籽油等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可替代传统烹饪油,每日用量不超过25毫升。
(二)推荐组合
建议遵循“粗细搭配、荤素平衡”原则:主食以全谷物(燕麦、糙米、藜麦)为主,占每日主食量的1/3-1/2,搭配杂豆提升膳食纤维;蛋白质来源采用“鱼类+豆制品+瘦肉”模式,如午餐用清蒸鱼搭配豆腐,晚餐用鸡胸肉配凉拌菠菜;蔬菜每日保证500克以上,以深色叶菜、十字花科和菌菇类为主,做到“餐餐有蔬菜,天天有菌菇”。例如早餐可搭配“燕麦粥+水煮蛋+凉拌菠菜”,午餐“糙米饭+清蒸鲈鱼+蒜蓉西兰花”,晚餐“杂豆饭+豆腐菌菇汤+清炒荷兰豆”,既保证营养均衡,又减轻消化负担。
(三)饮水建议
心血管疾病患者每日饮水量建议控制在1500-2000毫升,以白开水、淡茶水或矿泉水为宜,避免饮用含糖饮料、浓咖啡及酒精饮品。饮水需遵循“少量多次”原则,每次100-150毫升,间隔30-60分钟,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导致血容量骤增,加重心脏负荷。晨起空腹饮用200毫升温水可促进血液循环,睡前1小时饮用100毫升温水有助于预防夜间血液黏稠。此外,出汗较多或运动后可适当补充淡盐水,维持电解质平衡,但需严格控制盐分总量。
总之,心血管疾病的饮食管理需贯穿日常,通过低钠低脂、高纤维高钾的饮食原则,搭配深海鱼、全谷物等核心食材,同时规避加工肉、油炸食品等风险食物,可逐步改善血脂、血压等核心指标。长期坚持科学饮食模式,不仅能减轻心脏负荷,还能提升整体生活质量。
作者: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 李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