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域直播乱象“围猎”老年人
省消委会:警惕亲情话术,别信包治百病
近年来,私域直播因其特有的封闭性和隐蔽性,成为不良商家规避监管的首选之地。日前,福建省消委会联合中国消费者杂志及黑龙江、江苏等16个省市消协组织,共同开展“护银龄 破暗域 私域直播乱象消费调查”。本次调查采用线上线下双线并行方式,系统梳理私域直播在销售流程、宣传内容、产品质量、售后保障等环节的问题。26日,福建省消委会发布私域直播乱象消费调查报告,揭露私域直播乱象。
私域直播,是一种运营者依托自主可控的私域场景(如微信群、企业微信等),实现与特定用户群体的近距离、高互动、强转化的针对性直播形式。本次线上调查通过各省市消协组织的微信公众平台推送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3133份。线下调查共计招募30名志愿者,经专业培训后,志愿者共计潜伏私域微信群46个,获取问题直播间有效样本30个。
线上调查结果显示,商家常利用老年人信息闭塞、情感需求强等特点,通过线上引流与线下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将其诱导入封闭私域场景,再以“独家低价”“治病功效好”等话术及虚假剧情进行诱导营销。
虚假宣传现象普遍,近半数接受问卷调查的消费者曾遭遇夸大宣传,超四成人认为直播间内容违规,仅不足两成消费者表示信任。商品质量问题频发,以次充好、高额运费、售后拉黑、退换货难等问题贯穿消费全流程,权益保障严重缺失。
此外,私域场景隐蔽性强,虽有部分消费者具备初步固证意识,但关键证据如直播录屏保存率低,维权意识与能力整体不足,部分消费者甚至选择“自认倒霉”,进一步加剧维权困境。
根据线下调查,私域直播间存在五大乱象。
内容话术套路深,虚假诱导成常态。直播间普遍利用“治病”进行虚假宣传,将普通食品包装成“神药”。为规避监管,不少直播间不直接卖货,转而安排人员连麦分享编造的“康复案例”,用“立即见效”“根治”等话术洗脑。此外,还通过虚构专家身份、渲染健康恐慌,甚至利用弹幕协同传递违规信息,多层诱导中老年消费者。
商品信息不实,价格资质皆存疑。在商品层面,虚构原价、夸大功效等现象频发,常见于保健品、器械类商品。部分直播间还编造“祖传秘方”“专家认证”等虚假信息,进一步误导消费决策。
情感捆绑强化黏性,退出成本被抬高。直播间常通过持续的情感互动与时间投入,刻意增强用户黏性,使老年消费者在心理上难以抽身,无形中提高了退出和维权的心理门槛。
售后环节设障碍,关键证据易灭失。售后方面,商家常以系统升级等理由拖延发货,导致物流信息缺失;部分商家引导消费者线下转账,脱离平台监管;直播内容无回放功能,消费者难以固定证据,维权缺乏依据。
运营手段隐蔽化,反调查意识增强。为逃避监管,部分直播间设置多节点审核机制,严格控制进群权限;在表达上也趋于隐蔽,主播不再直接承诺疗效,转而借助场景布置、专业术语、“用户分享”等方式间接营造权威感,规避直接责任。
为此,省消委会提醒广大老年消费者,警惕“亲情”话术。直播间里叫“叔叔阿姨”、嘘寒问暖不一定是真关心,可能是为了推销。遇到“仅限家人福利”“限量抢购”等话术,请保持冷静,先和家人商量再决定。
不信“包治百病”,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凡是宣传“根治”“特效”“治愈率超高”的产品都要警惕。保健食品不能治疗疾病,普通商品更没有疗效。购买前可登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http://www.samr.gov.cn)查询产品资质。
不贪“免费便宜”,谨慎对待预付费和拉人头。“免费送”“1元抢”等诱饵背后常藏有陷阱,切勿因“怕错过”而冲动付款。遇到需要预存费用、邀请好友才能享受的“福利”,务必提高警惕。
拒绝私下转账,认准正规支付渠道。不要通过微信转账、个人收款码等方式付款,应使用平台担保交易。付款前核实商家营业执照,并保存直播截图、聊天记录等证据。
遇纠纷主动维权,多与子女沟通。若发现问题,不要自认倒霉。可通过平台客服、12315或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投诉。子女也应多关心父母消费情况,帮助识别风险,共同守护财产安全。(记者 沐方婷)
上一篇:冶山话中秋 中山颂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