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工会推进新时代“枫桥经验”工会实践省域示范点建设,高标准建设一体化法律服务基地——
152个“园区枫桥”织密劳动者维权网络
走进福建福州福清湾畔的中印尼“两国双园”元洪功能区,机械轰鸣,产业兴旺。不久前,一场涉及430名工人、总额高达2400多万元的欠薪纠纷,在园区的职工法律服务一体化基地内,通过工会、法院、仲裁多方联动调解,仅用月余时间便有了结果。
“多亏了‘园区枫桥’机制,几百名工人的血汗钱有了着落!”工人冯得生(化名)看着那份调解协议书说,当工会调解员、劳动仲裁员、法院法官共同驻点基地时,让他和工友看到了希望……这是福建工会多维度织密劳动者维权网络,全面推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工会实践的一个缩影。
阵地织网:维权服务圈兜牢维权底线
“老板拖欠工资,我们该怎么办”“调解书这样写,可以吗”……近日,记者来到泉州市晋江经济开发区职工法律服务一体化基地,驻点律师、福建华达(晋江)律师事务所郑聪颖正和几名工人围坐在一起,解答工人提出的法律问题。
泉州是民营企业的“摇篮”,是“晋江经验”的孕育地。泉州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韩卫华告诉记者,泉州工会持续推动市、县、重点产业园区“法律服务一体化基地”全覆盖。仅在晋江经济开发区,就形成了“一中心、一站、两点、两庭、四室”的职工法律服务格局。自2021年9月试运营至今年8月31日,已接访调处劳动纠纷1145起,涉及职工3671人次,涉及金额3881.9952万元。
近年来,福建省总工会一体推进构建工会法律服务“五个一”工作体系,全面推进新时代“枫桥经验”工会实践省域示范点建设,推动市县两级工会打造工会法律服务“核心枢纽”,依托职工服务中心、工人文化宫等场所,高标准建设一体化法律服务基地,协同相关部门,提供“预、调、裁、诉、援、执”全链条服务,力争到2027年,基本建成线上线下融合的“15分钟工会法律服务圈”。
从实体阵地到云端平台,从跨国园区到山区县镇……借由福建工会建成的152个“园区枫桥”职工法律服务一体化基地,6500多件纠纷得到化解,为1.3万余名职工挽回超过2亿元经济损失。
机制破壁:多元聚合力激活维权动能
“我申请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补偿金129523.1元。”近日,在武平县工业园区职工法律服务一体化基地仲裁庭内,一场劳动争议仲裁有序进行。在多部门合力推动下,被某企业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刘辰俊不到一周就收到经济补偿金。
在省、市、县三级工会的推动下,武平县工业园区职工法律服务一体化基地整合工会、人社、法院、司法、公安等10余家部门资源,推动建立集“普法宣传、矛盾调处、劳动仲裁、司法裁决、心理咨询、维权服务、困难帮扶、休闲娱乐”8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矩阵,实现了从“多点多线”到“一站服务”的转变。基地实行“简单纠纷快速办、复杂纠纷协同办”机制,运行以来,劳动争议调解平均办结时长压缩30%以上。
据悉,近年来,福建工会持续巩固省、市、县三级工会与“一府两院”联席会议制度,与政法、司法、人社、法院、检察院等部门建立协作机制,明确了信息共享、线索互移、案件联调等共建内容。今年以来,全省各级工会与相关部门建立合作项目280余件,极大提升了协作效能。
数智赋能:维权服务网提升维权效能
在厦门市集美区,区职工法律服务一体化基地打造了集“外卖骑手劳动关系认定”“劳务派遣工伤责任”等热点问题于一体的厦门首个职工劳动法实务案例数据库。这个数据库成了工会干部为职工提供法律服务的“新法宝”。
而在三明经济开发区,物流园区装卸工陈升代则有了扫码维权的新体验。借助当地工会开发的线上维权平台,他动动手指便能享受法律咨询、工伤认定申请等12项服务。
近年来,福建工会加大力度,在网络平台搭建“闽工枫桥”。在全面推广使用全总“法务云”的基础上,为职工提供7×24小时智能咨询服务。472名律师和工会志愿者在线轮值,为职工提供法律服务。通过推动“闽工枫桥”联动“12351”工会服务职工热线,形成了“诉求—派单—处置—反馈”闭环。平台上线以来,已受理各类咨询1500余次,办结率超95%,响应时间不超过1小时。
福建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祝荣亮表示,福建工会将以“阵地为基、机制为要、数智为翼”,努力绘就新时代“枫桥经验”工会实践八闽图景。(记者 李润钊)
《工人日报》(2025年09月25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