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走进合肥市古城小学,一群孩子正快乐地骑着独轮车,灵活地穿梭于障碍物之间;编程教室里,不时传来完成任务的欢呼声。然而,就在两年前,这里还是一所设施陈旧、资源匮乏的乡村小学。这一切变化的背后,源于校长范卫星的坚守与付出。
作为一名市级学科带头人,多年前,范卫星响应号召,前往长丰县蔡岗小学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从此,他便与乡村教育结下了深厚缘分。从三十岗乡幸福小学到五一小学,再到如今的古城小学,范卫星先后在多所乡村学校任教。
面对硬件设施相对落后、生源基础薄弱、留守儿童占比高等现实难题,他将这一切视为教育理想实践的“沃土”。
多年来,他积极争取资源,改善校容校貌;推动教育信息化,努力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带领教师团队深耕课堂,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范校长身上有一种‘钉钉子’的精神。”合肥市古城小学党委副书记叶赛军评价道,“他刚来的时候,学校面貌和生源质量都比较薄弱,但他没有一丝‘过客’心态,而是真正把自己‘钉’在这里,从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开始,一点点改变,一步步提升。”
这八年,变的是学校的面貌,不变的是他赤诚的教育初心。
在范卫星的日程表上,有一个雷打不动的安排——每天中午12点到12点30分,这是他的“心灵驿站”开放时间。这半小时,他的办公室门永远敞开。“健康的心理是孩子们成长的基石。”范卫星说。
渐渐地,这里成了全校学生最常光顾的地方,无论是需要心理疏导这样的“大事”,还是处理同学关系这类“小事”,孩子们总能在这里找到倾听与帮助。
范卫星还推行“精准滴灌”式教学,实施“一生一策”个性化帮扶。他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设计分层作业,利用课余时间为学困生义务补课。另外,他尤其关注那些情绪突然低落、行为出现变化的孩子,总会及时通过家访或与班主任沟通,探寻背后的原因。
与此同时,范卫星不断思考如何为乡村孩子创造更多发展机会。
合肥市古城小学地处庐阳区三十岗乡,周边缺乏文体兴趣班。为了打破这一困境,范卫星竭尽全力,创办了球类、棋类、书法、合唱、创意编程等15个社团选修课程。每周五下午的选课走班,是全校最热闹的时刻。
范卫星深信,“先成人,再成才”,而阅读正是成本最低、收益最大的教育投资。为此,他大力推动校园阅读,设立开放式阅读室。在他的引领下,安静地阅读已成为校园里一道动人的风景。孩子们通过书本,看见了比田野更远的远方,走向了比现实更广的世界。
·合肥日报-合新闻见习记者 宋士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