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约评论员 舒圣祥
近日,西贝因预制菜问题陷入舆论风波,罗永浩质疑西贝菜品几乎全是预制菜且价格贵,西贝则坚称门店没有一道预制菜。双方各执一词,引发公众广泛关注。
西贝方面表示,罗永浩作为公众人物,对当餐菜品作出“几乎全都是预制菜”的判断,其言行缺乏基本事实依据,对西贝品牌声誉造成了损害。罗永浩则在直播中晒出图片,西贝使用的黄花鱼柳、牛肉包、羊排等食材保质期长达18个月至2年,质问“这不算预制菜算什么”。双方争议焦点,表面上是“什么是预制菜”的标准问题,实则是餐饮行业长期存在的透明性缺失与消费者知情权被漠视的问题。
根据六部委2024年联合发布的《通知》,预制菜被界定为“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制包菜肴”,但中央厨房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菜肴不被纳入预制菜范围。西贝正是依据这一条,辩称其菜品不属于预制菜。
然而在消费者的认知中,那些经过提前加工、长时间储存,只需简单加热或稍加处理就能上桌的菜品,似乎都可被视为预制菜。西贝就连西兰花都不是现场处理的新鲜菜,保质期长达24个月,营养价值存疑,却以高价售出,难怪会遭众怒。
有消息说,卫健委牵头的预制菜国家标准即将公开征求意见,这无疑是一件好事。西贝风波或许会加速这一进程,也会让预制菜国家标准的讨论更加深入。我们期待的是,这一标准不应仅停留在工业定义层面,而是应该符合公众对于预制菜的一般认知。
是否属于预制菜,应该只跟工业化预加工的方式和深度有关,而与是否中央厨房的制作主体或制作地点无关。在预制菜的标签标识、信息公开、添加剂使用、保质期限、营养保留等方面,都有必要作出细致规定。唯有如此,才能避免企业利用政策模糊地带打擦边球,真正保障消费者权益。
在国家标准出台之前,餐饮企业应该主动作为。就像罗永浩在直播中公开表扬的老乡鸡,每道菜都清楚标注是现做还是预制,给予消费者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这不仅是对消费者的尊重,也是企业诚信经营的体现。试问,如果对照老乡鸡自行公布的企业标准,西贝还能说自己没有一道预制菜吗?
当预制菜使用已成为行业公开秘密,遮遮掩掩反而容易加剧信任危机。西贝风波中,消费者愤怒的并非预制菜本身,而是其不承认是预制菜的不透明态度,以及相对较高的价格,让消费者感到被欺骗。
预制菜本身并非原罪。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预制菜能够提高出餐效率、稳定菜品质量,还能节省企业成本。问题的关键在于,消费者是否有权知道自己所吃的菜品是如何制作的、是否属于预制、是否含有添加剂,并在此基础上做出自主选择。透明化不是企业的负担,而是建立信任的基石。
消费者只有吃得明白,才能吃得放心;同样,企业也只有诚实经营,才能赢得长远。西贝风波,是一次行业警醒。预制菜的争议不是文字游戏,而应该成为推动餐饮业透明化、标准化、健康化的契机。未来,我们希望看到更多企业向老乡鸡学习,主动公开信息,接受公众监督,在国家标准与行业自律的双重驱动下,共同构建一个透明、互信、健康的餐饮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