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连江县琯头镇海岸远眺,闽江入海口烟波浩渺,五虎礁如五头雄虎蹲伏江畔,“双龟锁口”巨石横卧西侧,共同守护着福州门户。航道中央,形似芭蕉的川石岛静静矗立,这座闽江口第三大岛,既是控扼江海的战略要地,更镌刻着一段从屈辱到荣光的峥嵘岁月。
“这是伟大胜利的历史见证。”日前,记者在连江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工作人员带领下,来到川石岛抗战受降地,通过实地走访、口述史料,还原当年受降时刻的细节。
1939年6月27日,日军占领川石岛后派重兵驻守,日军海上补给都由此经过。1945年8月,经过8年浴血奋战的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战胜利,来不及撤走的200余名日军两栖部队奉命就地投降。中国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奉令派福州警备司令部和闽江江防司令部率队进驻川石岛,接受投降,接管防务。负责川石岛受降的主官是福州警备司令部少校参谋傅应雄。海军闽江江防司令部协助受降事宜,并派少校参谋龚淇为副受降官。
受降仪式在广坪操场上举行。全体日军俘虏由其最高指挥官布川大尉率领,在操场列队肃立,中国军队在外围布哨,以防不测。昔日骄横不可一世的日军个个耷拉着头,无精打采。当地渔民望着这一幕,眼中满是积压的悲愤与释然——他们终于等到了正义降临的时刻。
受降仪式宣布开始,布川跑步来到主席台下,摘下腰间挂刀,双手捧献给受降官傅应雄。傅应雄随即朗声对俘虏宣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的命令,代表执行受降任务。继之,副受降官龚淇对俘虏训话:“俘虏官兵要绝对遵守纪律,不得违抗命令,否则格杀勿论。你们既已投降,自应按《国际法》办理,我们有责任对你们加以保护。希望你们摒除不必要的顾虑,尽可安心等待遣返回国,与家人团聚。”会毕,美国人创办的肺病疗养院被辟作监禁这些日本俘虏的场所。
这段历史,也被傅应雄载入《川石岛日军受降记》,成为永恒的见证。
当年的受降现场,如今已竖起川石岛受降遗址纪念碑。这座2015年落成的塑石纪念碑,长5米、高1.945米,底座镶嵌的碑文详述着那段历史。不远处的“万人坑遗址”,掩埋着南澳沙滩出土的190多具遗骸,无声诉说着战争的残酷。川石村将此地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抗战胜利日、日本投降纪念日,各界群众都会前来献花缅怀,让红色记忆代代相传。
历史的伤痕之上,奋斗的火种正在燎原。20世纪90年代中期,遭遇全运会“滑铁卢”的福建举重队,带着破釜沉舟的决心进驻川石岛。彼时的训练条件异常艰苦:举重房由旧营房改造,厨房柴火靠队员上山砍伐,封闭的海岛上,唯有海浪声与杠铃碰撞声与队员相伴。
“勇拼搏,胸怀祖国;洒热血,称雄天下!”举重馆墙上的誓言,化作队员们日复一日的坚持。封闭环境磨砺技术,高强度训练锤炼意志。从1996年起,世界冠军、奥运冠军相继从这座海岛走出,川石岛成为福建举重的崛起之地。
潮起潮落间,川石岛见证着民族的苦难与重生。从抗战受降的历史丰碑,到冠军辈出的奋斗热土,这座岛屿承载的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正如同闽江入海口的潮汐,在时代浪潮中奔涌向前。(记者 赖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