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明确一下具体的“武大图书馆门”相关内容呀,没有具体情境和背景信息,我无法准确理解和创作呢。比如是某一特定事件导致的“武大图书馆门”,还是有其他相关的细节等,提供更详细信息吧。
一审过后,可以分锅了,武大首责。
为什么?
当人性不可测时,学校必须是坚实可以依赖的组织。
校方先行发布了处分公告,且据男生母亲采访时透露——「记过处分是为当时的舆情降温,属于应急处理措施。」
当越来越多依据舆情判案的事情不断发生,个体的权益就不断遭损。
舆情是瞬息万变的,是墙头草,是情绪的产物,甚至有时候是 sb 们的共识。
那么校方响应舆情的迫切性超越了对事实的挖掘与厘清,这难道不是一种对自身责任与义务的放弃吗?
再说不可测的人性。
当女生拿到了男生的道歉书,又看到了校方的处分决定,她会更加确凿的认为自己掌握了全部的真相,进而坚定了法庭上必胜的决心。
这很容易理解。
我们必须要正视的是——受过高等教育,有新媒体意识,对女性权益格外在意,善于募集言论支持,这些要素是可以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的。如果她又拥有外向型情绪,则整个人会显得更加凌厉。
这完全没问题。
在那个图书馆,她掌握的真相是——对面有个男生在有意识的抚摸下体,在诸多选择中,她拿起了手机拍摄取证。
这完全没问题。
我们必须尊重她的主观感受。
接下来,她与男生沟通。
改变整个事件走向的情况出现了——男生认了,并写下了道歉信。
以常理度之,你没干过就不认,更不会写下文书,女生不是强力部门,且不占据体力优势,一个成年男性完全有抗辩、转圜的空间。
然而,人性再次显现了它的不确定性。
这显然是一个性格懦弱,缺乏社会化训练的男生,他母亲的采访也佐证了这点。
一个死读书、读死书的男生,可能鲜有和女生沟通的机会,更遑论在激烈的冲突中全身而退了。
他没有经验,性格也不支持处理突发的状况。
到这里,女生还是问题不大,一个格外主张自身权益的人遇到一个格外懦弱不断退让的人,前者认为她掌握了被确认的真相,后者认为——这事总算特么过去了,我还要刷题呢。
好,人性再次主导了后续的走向。
女生既然掌握了「真相」,基于前文性格分析,她认为需要发布到新媒体,寻求更多正义的援助,并同时向全社会输出警示意义。
公众既然看到男生的道歉书,基于朴素的常识,自然很容易伸出援手。
至此,我依然认为是没有问题的。只是,笼罩在女生身上的光环更加炫目了。
既然引发公共讨论了,校方此时的介入,必须要做的是,给予男生充分还原当时冲突状况的空间,也就是说,他们作为校内的仲裁者,看了书证,还要看「口供」,还要看监控,要综合研判,突破当事人个体的单一视角。
结果,显然是没有。
甚至我大胆猜测,这名男生真的会认为——我即使是有湿疹,需要挠下体缓解瘙痒,但当着女生面这样,总归是不好的,让别人误解,也是不好的。
校方为顺应舆情做出的处分公告,又坚定了一个法学硕士将事件推向法律仲裁的决心。
舆论把她捧起来了,她个人性格也支持「折腾」的意愿,她退无可退。
好,阶段性总结——我们抛开事后复盘的上帝视角,这两个当事人在一连串bug 运行的事件中,各自凭借性格与人性行事,又缺乏负责任的仲裁者,发挥辨析、调停的作用,导致谁都不满意。
回到开头那句话:「当人性不可测时,学校必须是坚实可以依赖的组织。」
不惹事但又怕事的学校,往往视学生为制造麻烦或潜在制造麻烦的客体,快刀斩乱麻是最自然的选择了。
事件目前的后果是,男生陷入了人生的停摆状态,女生在接收一连串的正确的信号后,信心爆棚时遭遇了一审不支持主张的判决,也是情绪逐渐走向失控。譬如在b 站的个人空间里发冷嘲热讽的内容,可见此人性格是有巨大缺陷。
就不再指责个体的人性了,他们也是被大环境影响的产物,换句话说,遇到类似的事件,我们未必能做的更妥帖,我们也拥有不可测的人性,以及经年累月铸就的性格。
一个能吸收的教训是——人的社会化这门课,可能比任何一门课都重要。你是你维护自身权益的第一责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