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似乎总在制造各种争议话题,如今竟将枪口对准了哈佛。这一行为背后或许隐藏着其复杂的政治考量与心态。他常以强硬姿态示人,此次对哈佛的举动看似毫无缘由,实则可能是其在政治博弈中的一次出格之举。而在这过程中,中国却无辜被牵连,成为了所谓的“替罪羊”。这反映出特朗普在处理问题时的任性与不负责任,将国内的矛盾与不满向外转移,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转移民众视线或达到某种政治目的。但这种做法不仅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反而可能引发更多的国际纷争与误解。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描述只是基于给定的情境进行的创作,实际情况可能更为复杂和多元。
特朗普开启第二任期后在教育领域的重磅政策不断。
先是3月7日,美国四部门以遏制校园反犹太主义和保障学生安全为由,联合宣布取消对哥伦比亚大学的约4亿美元联邦科研经费和合同。
步入4月,特朗普政府于11日要求哈佛进行治理和领导层改革、修改招生政策、审查校园多元化理念、停止承认部分学生社团,指责其在反以色列加沙战争抗议活动中放任反犹情绪。
5月22日,听命于特朗普的美国国土安全部长诺姆(Kristi Noem)又直指哈佛助长暴力、反犹太主义并与中国的执政党合作("fostering violence, antisemitism, and coordinating with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宣布取消哈佛大学招收国际学生资格,并强制哈佛现有国际学生转学,否则将失去合法身份,甚至威胁将此行动扩大到其他大学。
为什么特朗普政府将矛头指向了哈佛大学?公开理由是反对犹太主义、助长分裂暴力以及和中国的执政党合作。
但在政治分析人士看来,其深层动机可能远超这些公开理由。特朗普的举措可能旨在通过削弱传统学术机构的自主性,重新塑造美国高等教育体系,打击民主党基本盘,并使其更符合共和党保守派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目标。
教育系统长期以来是民主党的票仓。2024年大选,2024年10月底先是23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联袂签署了一封公开信,共同支持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哈里斯(Kamala Harris)。之后,更多地学者们开始行动,最终,形成了一封由82名诺奖得主签名的支持哈里斯的公开信,几乎美国所有在世的诺奖得主都在公开信中签了名。
在美国,越是精英大学,越是一边倒地支持民主党。根据美国高等教育内幕网(Inside Higher Ed)的一项调查,美国高校教师中大多数支持哈里斯,而非特朗普,但大多不打算向学生公开表态。如果说普通高校教师中民主党支持率偏高,那么,在精英大学,教授们就更加“一边倒”了。
《哈佛深红报》(The Harvard Crimson)指出,学校多个院系几乎没有共和党成员,自由派占比几乎达普通人群的三倍——根据调查,哈佛大学教员中75%认同自由派,保守派仅占5%。
近几年,纽约布鲁克林学院的Mitchell Langbert的副教授将美国大学教授政治偏好的讨论范围聚焦在精英大学中。他调查了在usnews. 2017中排前66名的文理学院中的51所,样本中5000余名拥有终身教职的教授里平均民主党对共和党比例为10.4:1,如果排除西点军校和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民主党对共和党的比例将达到惊人的12.7:1。
哈佛等常春藤盟校长期被视为民主党思想阵地,教职员工多为自由派,与特朗普代表的保守派价值观对立。共和党众议员斯蒂芬尼克(Elise Stefanik)曾公开批评哈佛“与美国价值观脱节”,并推动前校长克盖伊(Claudine Gay)辞职。
布鲁金斯学会分析显示,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所在的44个经济强县中,特朗普仅在4个县获胜,其余均为民主党票仓。打击这些高校被视为削弱对手政治影响力的手段。
特朗普政府的行动可能意在削弱高校作为独立知识中心(实质上上民主党价值观大本营)的权威性。通过冻结资金、干预招生政策和社团管理等施加外部压力,迫使大学在学术决策上向共和党和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妥协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