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法院积极行动,为 40 余家企业开“法治药方”。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深知企业法治需求的重要性。法院组织专业团队,深入企业实地调研,了解其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法律问题。针对合同纠纷、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提供精准的法律建议和解决方案。通过举办法治讲座、专题培训等形式,增强企业法治意识,提升法律风险防范能力。这些“法治药方”犹如明灯,为企业在法治轨道上稳健前行照亮道路,助力企业健康发展,也为地区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从诉讼后端抓诉讼前端,精准提供司法服务保障
鼓楼法院为40余家企业开“法治药方”
“合同不只是躺在档案柜里的纸,签得要规范,还得确保有效执行。”在公司开拓新业务的关键阶段,法务主管张女士连日来都忙着对上一季度合同履行情况进行更新,发现可能存在执行风险的,采取发函等措施及时干预。
这是一家位于鼓楼区的物联网公司,致力于成为视频监控测量领域的引领者,曾蝉联福建省数字经济领域“独角兽”创新企业,在各类创新项目中均有不俗表现。就在前不久,公司经历了一次特殊的“法治体检”。鼓楼法院民事审判二庭副庭长黄丽珍与经办法官在现场走访中,针对“涉物联网企业数据安全与管理”主题进行案后“复诊”。
为什么是“复诊”?这要从此前的诉讼说起。“我们提供了服务,对方却拒不支付服务费,平白增加公司诉讼成本。”张女士翻着厚厚的案卷说,公司曾与厦门某客户签订了一份技术服务合同,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客户未按约定支付服务款项。经多次协商未果后,公司向鼓楼法院提起诉讼。在鼓楼法院的积极调解下,双方最终达成和解协议。
鼓楼法院并未止步于案件审结。黄丽珍与法官团队注意到,该物联网公司的此类诉讼不止一件。在回访时深入企业肌理,他们发现隐患比想象中更深:合同中约定服务费支付方式为“先付费后服务”,但在实际履行过程中,公司存在先服务、后催款的情形,更因数据管理混乱导致举证困难。
“复诊”带来的不仅是预警,更有精准“药方”。法官提示,应强化合同意识,严格依约履行,控制前端履约风险。同时要强化对物联网设备数据安全管理意识,建立数据安全管理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细化对数据妥善处理措施,以防数据遗失或滥用,导致商业秘密和客户个人隐私泄露等问题。
收到鼓楼法院发来的《企业法律风险提示函》后,这家物联网公司迅速行动起来,修订标准合同模板、完善合同跟踪、推动数据规范化管理……
“这种既解纠纷又防风险的做法,彰显了法院服务企业发展的司法温度,尤其对我们中小企业而言,能够有效避免类似纠纷的重复发生,降低经营风险。”张女士说。
为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鼓楼法院于去年创建了“鼓商·法企客堂”平台,通过涉诉企业案后“复诊”机制,由商事审判法官深入辖区多家新质企业,精准提供司法服务保障。
“我们从诉讼后端抓诉讼前端,更加关注企业自身存在的涉诉风险和内部管控问题。”黄丽珍说,目前鼓楼法院已为40余家新质企业开出70多剂“法治药方”,以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记者 莫思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