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朋友们,在这个属于年轻人自己的节日,让我们道一声,节日好!
中华民族始终有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传统,始终有着“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情怀。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激励新时代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牢新时代青年工作的主题,最广泛地把青年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动员起来,激励广大青年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强国有我的青春激情,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勇当先锋队、突击队。党中央对共青团和广大青年充分信任、寄予厚望!
青年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中国青年才会有力量,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才能充满希望。2003年,9000余名第一批西部计划志愿者满怀豪情,向西而行,毅然投身基层火热实践。新时代以来,40万余名高校毕业生,奔赴祖国边疆、西部基层,在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基层治理、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领域岗位建功、历练成才。如今,听从党和人民的召唤,到西部、到乡村、到基层志愿服务、无私奉献,成为越来越多青年的人生选择。以青春浇灌大好河山,用激情点亮万家灯火,新时代中国青年展现了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赞扬他们响应党的号召到西部边疆地区教书育人,在促进当地教育事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兴边富民和稳边固边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自身也得到历练和成长。这所距离边境47公里、主要由柯尔克孜族学生组成的村级小学,承担着西部计划志愿者包校支教的试点,吸引着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跨越山海,用爱的接力播种希望。
年轻人永远在出发,年轻的心永远在路上。此时此刻,无论你身处祖国边疆,还是内陆腹地,不管这是一场短暂的旅行,还是一段人生的旅途,脚下的足迹都是丈量世界的标尺,头顶的星辰就是定位航程的坐标。青春的朝气和锐气,就在你一往无前的征途中。
远方之远,在于有远大的志向。立大事者,必有坚韧之志。当年,17岁的张桂梅怀着建设祖国的热忱,从黑龙江奔赴云南边陲小镇;24岁的樊锦诗为保护莫高窟这座“东方艺术宝库”,立志当“敦煌的女儿”;26岁的邓稼先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把青春埋进罗布泊的风沙。挺起中国脊梁的,从来都是心怀报国强国大志向的挺膺担当奋斗者。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理想有多高远,天地就有多辽阔。
远方之远,在于有远见的思想。青春总有“不知天高地厚”的豪气,这也许会让人碰壁、摔跤,但也可能因此突破思维的边界。
远方不仅体现在地图的经纬线,还可以指科学创新的“无人区”。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大飞机制造、量子物理、半导体研发……不久前,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暨新时代青年先锋奖评选揭晓,多位基础科学研究、前沿技术创新、高端制造和工程技术领域的青年英杰位列其中。这些年轻人的事业,正是我们展示才华、大显身手的热土。
远方之远,在于有远谋的行动。收拾行囊时,除了奋不顾身的冲动,还要有以时光为纸、奋斗为笔的恒心和定力。柳青写《创业史》时,在皇甫村蹲点14年,脱掉四个兜的干部服,换上对襟袄,与村民一起劳动。为了给“中国天眼”项目选址,南仁东在贵州大山奔波12年,没有路就出一条路。不要因为路途之遥,就忘记出发时的初心;不要因为梦想之高,就放弃扎下根的笃实。幸福都是干出来的,只有拿出一步一个脚印的干劲,人生才能出彩。
青年朋友们,征途漫漫,总有这样那样的挫折等待着去战胜,总有不能预料的难题等待着去解决。只有在经风雨、见世面中长才干、壮筋骨,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才能在急剧变化的时代里,找到属于我们这代人的自信与从容。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寄希望于年轻人。年轻就该去远方,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让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发扬奋斗精神,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各领域各方面工作中争当排头兵和生力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舞台上绽放绚丽的青春之花。
本报评论员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5月04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