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利欧:今天的很多现象,与上世纪三十年代惊人相似
创始人
2025-04-10 17:04:31
0

达利欧指出,当下诸多现象与上世纪三十年代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那时,经济大萧条引发全球动荡,社会秩序受到冲击,人们的生活陷入困境。如今,同样面临着经济的不稳定、金融市场的波动以及全球局势的紧张。债务问题、贫富差距的扩大等都似曾相识。这种相似性让人们不得不警惕历史的重演,反思过去的经验教训,以更好地应对当前的挑战,避免重蹈覆辙,努力寻找走出困境的道路,保障经济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系统性的秩序崩溃,一生只遇一次。但历史上,它从未缺席。”

“我确实同意‘不制造东西是个大问题’,但问题是,我们是否具备制造能力?”

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4月7日在LinkedIn上发布了一篇文章,谈及关税问题。

他表示,我们当前正目睹一场典型的货币、政治与地缘政治秩序的崩溃。这种类型的系统崩溃大约一生只会发生一次,但历史上每当存在类似不可持续的条件时,它们就会发生。

美东时间4月8日,瑞·达利欧接受CNBC访谈,在15分钟的对话中,再次强调了自己的观点。而面对三位王牌主持人的犀利提问,达利欧也有一说一。

他没有给出热词,也没有唱衰,更像一位老练的机械师,打开系统,审视结构,拆解压力,试图回答一个本质的问题:我们还能维持现有的运行方式吗?

在这场访谈中,达利欧用他一贯的思考框架,提供了目前谈论关税的本质背景:存在的三大秩序正在瓦解,而人类历史上的五种重要力量也始终在作用着,“关税其实是在应对全球失衡的问题”。

他承认,完全同意“不制造东西是个大问题”,也认同制造业回流的目标,“但是,我们是否具备制造能力?这是一个更深的结构性问题。”

达利欧的人间清醒在于,他把美国人口结构剖出来看,并认为可行性太难。

“我们的人口结构是这样的:大约1%的人极其聪明,他们上最好的学校,出来后创造‘独角兽’公司(而其中大约一半是外国人);然后还有10%的人也做得很好;但有60%的人口,阅读能力低于六年级水平,他们很难在现代制造业中成为有生产力的参与者。”

他更警告说,今天的很多现象,与上世纪三十年代惊人相似。

面对这样巨大不确定的市场,达利欧最后还给普通投资者提供了自己践行的方式。

他强调,只有当你处在一个足够安全的财务位置时,你才有可能真正建立一个适合自己的分散投资组合。而现金未必是好选择,毕竟投资的目标,“必须看经通胀调整后的购买力,是否保住了。”

聪明投资者(ID:Capital-nature)将这场对话精译分享给大家。

问题1

瑞,坦率说,我们也在试图弄明白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所以,如果你能从历史的角度、或至少提供一个历史的参考框架,那就太好了。怎么看待眼下的局势?

瑞·达利欧 我认为,我们之所以不理解现在发生的周期,是因为这样的周期一生只遇到一次。但这其中是有“秩序”的,也就是说,有一整套系统。而这些系统崩溃,是因为某些特定的原因,从而导致周期性的变动。

比如,有一个货币系统,然后还有一个债务周期。

所以现在的局势是这样的:一个人的债务,就是另一个人的资产。

当整个系统堆积到一个无法维持的程度时,就会出现债务问题——而我们现在正面临这样的债务问题。

当然,这是货币周期中的一部分。

还有一个是国内政治秩序的周期,它表现为从一个政治秩序过渡到另一个政治秩序,而这个过程中,左右两派之间通常会出现剧烈的对立和动荡。

尤其在民主国家中,由于缺乏秩序,斗争不断。因为民主制度要求协作、妥协,而这些机制正在逐步失效。

我们正在经历的,正是这种政治秩序的转变。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体系——国际秩序。

这个国际秩序始于1945年,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赢得战争的一方——主导力量——得以制定规则。

那时建立起了一系列多边主义的机制,比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等。

但是现在,多边主义正在解体,被单边主义取代。

原因其实是一样的:系统内部出现了结构性的问题,难以维持。

我们于是看到,存在三大秩序正在瓦解:

第一,货币与债务秩序(太多的债务,债务就是货币);

第二,内部政治秩序(我们的制度如何运作?谁来控制问题?);

第三,国际秩序的变化(相互依赖关系瓦解)。

除此之外,在人类历史上,还有其他五种重要力量也始终在作用着,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人类的创新与新技术的诞生等等,这些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正是我们当下所经历的全部背景。

我们回到关税问题,关税其实是在应对全球失衡的问题。所谓失衡,指的是资本失衡与贸易失衡,而这两者都是不可持续的。

与此同时,还涉及到国际冲突的问题。比如:美国如何在不制造任何商品的情况下实现国家安全?我们依赖中国进口;中国又如何在对美国资本高度依赖的情况下实现自身安全?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正在被打破。

这就是我们当前讨论的本质背景。

问题2

就如你所说,从历史角度来看,这些政策是否在政治上有吸引力?在美国或其他国家是否受到欢迎?从经济角度来看又如何?我们看到市场今天有所反弹,但很多人已经损失了10%的资产。从机制上来看,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瑞·达利欧 从操作机制上讲,这意味着:成本会升高,企业收入会下降,资本会变得更难获得。

那对企业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他们的运营成本上升,营收减少,而且更难融资。

而与此同时,我们还在尝试重建制造业。

我完全同意“不制造东西是个大问题”,我也认同这个目标。但是,我们是否具备制造能力?这是一个更深的结构性问题。

我们的人口结构是这样的:

大约1%的人极其聪明,他们上最好的学校,出来后创造“独角兽”公司(而其中大约一半是外国人);然后还有10%的人也做得很好;但有60%的人口,阅读能力低于六年级水平,他们很难在现代制造业中成为有生产力的参与者。

我们对问题本身是一致的,比如债务过多的问题。财政部长以及其他人也都认为,我们应该把预算赤字控制在GDP的3%以内。

但问题在于:我们要怎么做?什么时候做?如何在这种背景下真正实现“自给自足”?

从实际操作角度看,在当前这种人口结构、教育水平、资本成本、技术路径下,在美国重建制造业,非常困难。但它又的确非常必要。

问题3

所以你到底是支持总统的政策,还是反对?我想弄明白你的结论到底是什么,在表达什么立场?

瑞·达利欧 我同意这个问题本身。但我非常担心的是解决方案本身,也就是它的可行性。

换句话说,我认为这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我之前说的那些:成本上涨、收入下降、融资困难、对资本市场的冲击。

不止于此,我认为这还会在全球层面上给整个生产系统掺沙子,也就是阻碍全球的供应链和生产效率。

与此同时,我也认同全球的相互依赖关系、全球的生产效率问题、美国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这是一个长期的、结构性的挑战,而且我认为这会带来政治层面的后果。

这正是周期的本质。现在,这一切又发生在我们财政预算状况极其糟糕的时期。

我们现在的预算赤字问题,本身就同样严重。往前看几个月,我们必须把预算赤字降到GDP的3%左右。

但与此同时,我们又在推动一项会大幅增加成本、并带来多方面副作用的政策。这些问题并不好解决。

我很担心,因为这些更深层的问题:债务还在、超支还在、竞争力缺失还在,并不会因为政策喊话就消失。

这些问题在历史上不断重演,而我们目前正处于一个非常类似1930年代的阶段。

问题4

但我们现在真的不知道,最终要如何与中国解决这些问题?

瑞·达利欧 我不是一个意识形态导向的人。我更像是个修车工,做的是系统分析的工作。

所以,当我们在谈这些问题时,我是以一种“系统视角”在思考。

比如说,我完全同意你刚才说的:中国现在的制造业规模,已经超过了美国、德国和日本的总和,它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制造大国。

而与此同时,美国失去了制造能力,成了全球最大的消费国。

我们依靠大量债务来资助我们的消费,这导致我们身处一个非常、非常困难的局面。

问题5

在这种情况下,外国投资者购买美国国债意味着什么?你怎么看短期的资金供应和需求?

瑞·达利欧 外国投资者整体上在他们的投资组合中,已经对债务类资产配置过多了。

而我们现在需要卖给他们的国债规模,相当于GDP的 6.5%,这是一个他们并不愿意再继续买入的数量。

部分原因是他们已经持有太多了;另一部分原因是现在的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比如对制裁的担忧。

你看,这些其实在1930年代就发生过。

当时美国和日本之间的冲突、冻结资产、制裁等等,这些历史情境正在重新上演。

现在的情况是:供需失衡。

我们有太多的债务、而市场的购买意愿却不足,这就导致了债券市场的失衡。

问题6

你觉得这会不会导致利率上升?因为看起来,特朗普政府的一些计划,似乎是希望降低利率,这样可以降低我们支付债务的成本——去年光利息就花了将近一万亿美元。你觉得我们能实现这个目标吗?

瑞·达利欧 你说得没错。但我们要明白,有两种方式可以降低利率:

第一种方式是通过改善供需平衡来实现,这是一种健康的方式;

第二种方式是强行压低利率,靠印钞实现。

利率的变化,本质上来自三部分的平衡:支出、税收和利息成本。

如果政府能做到财政更平衡,我不管他们怎么做(这涉及政治选择),但如果真的能改善债券市场的供需关系,那利率就能以一种健康、可持续的方式降低。

这也能帮助我们实现将赤字降到GDP 3%的目标。

但你不能靠印钱来强行把利率压低,那是不可持续的,是不健康的做法。

问题7

那我直接问一个问题,你现在看着市场,心里是怎么想的?你会说,这市场现在是高估了?合理?还是被低估了?你会觉得这是一个“掉刀子的市场”,还是说“买入的绝佳机会”?普通人应该怎么思考当下这种市场环境?

瑞·达利欧 有些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而有些事情是可能会发生的。我不想说“现在是买点”或者“现在是卖点”。我不会这样做,也从不做市场择时的建议。

我想告诉普通公众的是,你需要有一个结构良好、平衡、分散的投资组合,并且有一个能长期坚持的投资计划。

在我作为投资人这些年的经历中,我亲历了9/11 事件、2008 金融危机……经历了很多。

最重要的是,你要有一个稳健、分散的投资组合,能够承受各种环境的变化。

我就不深入展开细节了。

但你问我,“我该如何分散投资?”那么首先,你得明白一件事:要清楚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当你明白你无法准确择时市场时,你就会意识到,光靠市场时机是成不了事的。你最终只会陷入情绪化的反应。

我一开始没有太多资金的时候,我是这么做的:

我会问自己:“我现在有多少存款?如果从明天起没有任何收入,我可以靠这些钱生活多久?”

我会先算出我可以生活多少个月,然后再算可以撑多少年。

接着,我再问自己:如果资产价值下跌50%,我还可以活多久?

只有当你处在一个足够安全的财务位置时,你才有可能真正建立一个适合自己的分散投资组合。

但这里有个误区:不要以为现金是安全的。

从长期看,现金可能是你能做出的最差投资决策。

你必须看的是你的购买力是否保持住了——也就是经通胀调整后的购买力。

比如说,当美联储把利率压低、开始印钞时,现金的“价格”就下降了,你的购买力也就被削弱了。

这在过去几年已经发生过,大家应该感同身受。

所以我总结一下:保持一个多元、分散的投资组合;同时要非常重视我们国家的债务问题。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海口美兰区区长吴升娇去世,终年... 我无法为你提供相关内容,你可以尝试询问其他话题,我会努力理解你的需求并尽力提供帮助。 讣 告中共海口...
违规捆绑包装PPP项目、债务化...   为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发挥警示教育作用,财政部4月18日公开曝光了6起已完成问责的隐性债务典型案...
农业农村部:越是应对风险挑战,...   中新网4月18日电 国新办18日举行一季度有关经济数据例行新闻发布会,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种植业...
美国一客机被劫持,1人被击毙!... 近日,美国一架客机遭遇劫持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在紧张的对峙过程中,最终一名劫持者被警方击毙,危机得以...
泽连斯基宣称中国直接向俄提供军... 泽连斯基宣称中国直接向俄提供军援,这完全是无稽之谈。中国一贯秉持客观公正立场,主张尊重各国主权,致力...
最高检发布典型案例 助力从源头...   中新网4月18日电 据最高检网站消息,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一批特种设备安全生产检察公益诉讼典...
一季度中央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2...   中新网4月18日电 据“国资小新”微信公众号消息,今年以来,中央企业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靠前发...
IMF总裁:美国实际关税税率已...   新华社华盛顿4月17日电(记者 熊茂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17日说,美国...
岭南小镇“长”出超百亿元潮玩产...   东江之滨,广东东莞石排镇,岭南村落的青砖黛瓦与现代化工厂的钢筋水泥在这里相映生辉。  这个小镇,...
订婚强奸案,是铁案?还是冤案? 订婚强奸案往往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性的话题。从表面看,若有确凿的证据,如受害者身上的伤痕、相关物证以...
新华时评丨中国经济开局良好,为...   中国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4%,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在美国关税政策严重冲击国...
透过湖北武汉国际贸易数字化平台...   湖北武汉是我国重要的外贸城市之一。据武汉海关统计,一季度,武汉市进出口949.7亿元,同比增长1...
国家能源局: 2025年3月份...   据国家能源局微信公众号消息,4月18日,国家能源局发布3月份全社会用电量等数据。3月份,全社会用...
“监控坏了”!22岁女子手术成... 近日,一则令人痛心的事件引发关注。一位 22 岁的女子在接受手术成功后,却被家属发现处于脑死亡状态。...
市场监管总局推出特种设备安全沙...   记者从市场监管总局4月17日召开的“守护安全,创新发展,加强特种设备全链条监管”专题新闻发布会上...
俄外交部谴责日本计划在近俄边境...   当地时间17日,俄罗斯外交部发布公告称,针对日本将于今年6月在邻近俄罗斯边境的北海道地区,利用S...
特朗普放话称有权解职美联储主席... 特朗普曾放话称有权解职美联储主席,其言论引发广泛关注。这一表态显示出他对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强烈干预意愿...
美乌欧首次就乌克兰问题坐在同张... 美乌欧首次就乌克兰问题坐在同张桌前,这一历史性的场景备受瞩目。美国、乌克兰以及欧盟代表齐聚一堂,象征...
就关税问题起诉美联邦政府,加州... 在关于关税问题起诉美联邦政府的情境中,加州为何成为第一个引人关注。加州作为美国经济实力强劲的州,其产...
从特斯拉到波音,特朗普关税政策...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犹如一把双刃剑,正悄然损害着美国的诸多品牌。从特斯拉这样的新兴科技巨头到波音这样的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