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尔寺一个人的安静时光散文
创始人
2025-08-03 20:47:22
0

塔尔寺一个人的安静时光散文

  来西宁之前,对塔尔寺的印象既清晰又模糊。清晰的是,很早就知道建于明嘉靖年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酥油花、堆绣、壁画是其艺术三绝;模糊的是,毕竟一直从未亲临其中,那些脍炙人口的美谈和圣神感,就像镜中月,水中花一般的遥远与渴望。

  庆幸,这次青海行,让我终于可以将自己的身体和灵魂向其靠近,又靠近。

  未及门前,忽然落雨了。漫天的寒风夹杂着细雨迎面而来,不一会儿,眼前的塔尔寺便罩在一片蔼蔼和苍茫之中,空气中到处弥散的清冷不由使人打了几个寒颤,但这一切,丝毫没有阻挡寺院门前的人潮入流,我几乎是在前后游客的摩肩接踵中被涌进来的。进去一看,偌大的寺院,人头攒动,喧嚣嚷嚷,而我属于独行客,心中不免有一点怅然,选择了一处稍微安静些的人流紧随其后。

  路过如来八塔时,一位三十出头的当地导游吸引了我,她头戴蓝色的藏帽,身穿红色的藏服,肩上披着洁白的哈达,耳朵上,脖子上,手腕上缀满了藏银首饰,佩环叮当的样子很好看,尤其是她的脸红彤彤的,肤色也略显粗糙,大抵是被高原凛冽的风吹的吧?她正在用生硬的西宁普通话给游客介绍着如来八塔的由来。由于人多吵杂,我没记住八座白塔的名字,但我清晰听见了,这座赞颂释迦牟尼一生八大功德的宝塔,白灰抹面,素白明净,底座青砖砌成,古朴淡雅,还有经文,佛龛,梵文等将白塔描摹得神秘而幽远。听到这里,没有理由的,从内心深处升起一份敬仰出来,连穿行的脚步也轻了起来。而我身边的游客,争先恐后在塔前竞相留影,我掏出手机晃了很多次,终还是未能定格住这厚重大气的一瞬,有些遗憾。

  行至其主殿大金瓦殿前,游人密集得几乎透不过气来。殿前有几根粗壮的廊柱被五彩羊毛编织的藏毯包裹着,跨过高高的门槛进去,抬眼便见上方高高悬挂着乾隆皇帝御赐的金匾“梵教法幢”四个字硕然生辉,而眼前那些镀金的云头,滴水的莲花瓣,金刚套兽和铜铃以及屋顶的“火焰掌口”,也处处显出精致和厚重的气息来。大殿顶部是红白相间的大银塔,四面缠着数不清的白色哈达,塔上的盒龛里,宗喀巴大师用他微笑俯瞰着长跪不起的人们。据说,在塔内,由宗喀巴肚脐滴血而生的那棵菩提树,依然还在生长着,殿外的百年菩提便是它古老枝桠的衍生,真是神奇呢!

  由于是主殿,在其间逗留的时间较长,殿里光线昏暗,千百盏酥油灯闪烁着淡红的焰火,每一颗焰苗都投下斑驳的影子,恍惚迷离,幻若梦境。灰尘味,羊膻味,酥油味,经书味,还有各类法器味、喇嘛身上的体液味,统统混杂在一起。那种独特的气息和味道,好像从时间深处走来,不停地侵蚀着我的肌肤和灵魂。大殿空阔、寂静,佛就在浑浊、迷离、神秘幽深的气味中穿行。我甚至感觉到,自己成了佛的一部分,与佛的呼吸和心跳一起……

  从殿里出来,门廊间整齐地摆放着巨大的经筒,黄铜制成的经筒,不断被人转动,咣啷啷,咣啷啷的声响。据说,转一次经筒就等于诵读了一遍经文,就等于接受了一次佛祖的亲吻和抚摸,不管你有多么深重的罪孽,都可以通过转动经筒借以救赎,使心灵抵达澄澈明净的境界。

  大殿二楼,是一圈回廊,只有两步宽的样子,从窗户望进去,幽暗的光线,应该是酥油不灭的灯火。侧耳细听,帷幔里,那晃动的灯影里,传来喇嘛们低低的诵经声,而我眼前高高供着的35尊鎏金铜佛像,似在平视脚下一拨又一拨的游客,又似在无声指点着另一种江山,这江山,只与佛有关。

  在大金瓦殿门口,几个藏族大嫂,带着身边五六岁的孩子,正把双手举到头顶后,全身伏倒在地上,旁若无人地叩拜着。台阶下,隔着几步远,是一棵生长了四百年的菩提树,树干粗壮,树冠庞大,树皮粗糙,连裸露的树根都是盘根交错在一起,似乎轻言诉说着这所寺院久远绵长的沧桑岁月史。

  盯着这棵树,我一时怔住了,不知那裸露在地面的菩提根,干瘪得令人心疼,又何以给这么大的老树撑起一片婆娑和苍翠?当我在心中一遍遍问自己的时候,起风了,很冷的风,还飘雨了,很细密的雨。可眼前的菩提树,依然安静地挺立着,任风雨吹打。它和大金瓦殿里诵经的喇嘛和跪拜的信徒一样,姿态肃穆,目光虔诚,一年年站在这里,守护着这一方圣洁和安宁。

  至大经堂时,雨依旧在落。大经堂,一座规模宏大的讲经堂,据说鼎盛时可容纳数几千人念佛诵经,在整个西北地区都是首屈一指的。堂内珍藏了许多佛教典籍和历史、文学、哲学、医药、立法等方面的学术专著。这里每年四月举行的佛事活动“四大法会”更是热闹非凡,游客如织。

  正是旅游旺季,殿内拥挤不堪。我挤在人与人的缝隙里,一步步往前挪着,两只耳朵灌满了男女导游此起彼伏的讲解声;两只眼睛不停来回努力张望,想把这大殿的宏伟壮观和肃穆庄严收入眼底,拥在怀中。

  殿内供奉着太多的佛像罗汉,主要以泥塑或铜铸为主,虽已历经多年、斑驳陈旧,但仍可以清晰可辨,一座座大大小小的佛像都有生动的表情、精致的线条,并且造型优美,超然神圣。

  对于那些年代久远的佛像,除了心存敬畏之外,意念依旧很模糊,倒是班禅十世大师和蔼沉静的仪态让我倍感亲切和崇拜,尤其是他从西藏到青海的传经途中,摸遍了五万人的头,满足了五万人的心愿,何等的胸襟、气度和豁然。

  刚进大经堂时,一阵浓烈的膻味熏得我很不习惯,渐渐的,随着导游细致的讲解,我的身体也融在这一片佛经无限宽厚之中了。甚至,那一刻,我与佛之间,有了极为亲近的感觉。我的脚步紧紧尾随导游,听他讲娓娓道来这博大的佛学世界里,究竟曾容纳了世人多少的悲欢离合?而我的眼睛、耳朵还有心窝深处,更为深刻地感受到了,当今的高原人正是以这般最浓重最真诚的铺设,来珍藏和怀念佛以及佛经的莫大精深,大经堂,真是可窥一斑。

  身处大经堂,不得不说塔尔寺三绝了。其一酥油花是藏民族独有的雕塑艺术,大到数米亭台楼阁、菩萨金刚,小到三五厘米的花鸟虫鱼,情态逼真,栩栩如生。可这酥油花虽然美丽,却也有另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名字,“残忍花”。因为喇嘛们为了制作出精美的酥油花,要让自己的手时刻处于极低的温度中,往往一幅酥油花雕塑完成后,很多喇嘛的手基本上都废掉了,想来真的很残忍。

  塔尔寺的壁画,也叫唐卡,似乎随处可见。不论是镶嵌在高大殿堂的墙壁,还是画在僧人的佛堂,以及门、梁、柱甚至藻井之上,每一副都用笔精细,着色艳丽,体现了非常浓郁的藏族和印度艺术风格,若盯着这些活色生香的唐卡久了,会和藏民一样,内心升腾起一股子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出来。

  堆绣,是塔尔寺独有的一种地方民族手工艺品,是将各种绸缎剪成所需的形状,塞以羊毛或棉花之类的'填充物,再精心秀在布幔上的。要说的是,这些堆绣,从姿态到动作,高低起伏,立体感和真实感很强,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据说塔尔寺每年农历四月、六月的大法会上所晒的“大佛”就是寺院里的喇嘛们堆绣而成,长十余丈,宽六七丈,从山顶一直伸展到山腰,数万信徒和游客瞻仰膜拜,甚是壮观!

  从大经堂正门出来,门口两侧的长廊里聚集了许多虔诚的拜佛之人,身着脏兮兮的藏袍,皮肤租糙,满脸几分黝黑几分古铜色,老幼妇孺皆有之。其叩拜的动作让我震惊,甚至瞠目。虽然,这些姿态曾经在影视镜头和图片里看到过,但是,当他们如此清晰地在我眼前浮现时,我还是感动得泪眼婆娑。我很想拍下那虔诚而执着的身影,却又怕亵渎神灵,只用眼睛把他们的身影摄入了心里。

  雨停了,太阳出来了,塔尔寺的上空,瓦蓝瓦蓝的,一团团棉花朵似的白云飘渺着。寺院里,那些高高扬起的幡旗、红白相间的墙面,流金溢彩的屋顶,都无一例外地色彩明艳起来。阳光懒懒照着,风儿轻轻地吹着,更让寺院呈现出几分澄明清透,幽静旷远的意蕴来。

  我一个人坐在台阶上,还在细细回味刚才酥油灯昏暗的火光里跪拜的一个个身影。他们来自天南海北,我无法肯定他们中间有多少人会成为信徒或者已经是这里的信徒,但我清晰看见,在那一刻,他们的身体和灵魂正在向着佛靠近,或许,在这一次次的跪拜会使他们内心的远望,挣扎、躁动乃至罪恶,渐渐平宁、释然、甚至解脱。你瞧,他们双手合十举起头顶,然后放在胸前,双膝跪下,手撑地面,向前伸直双手,整个人匍匐下来……如此反复,周而复始。

  此时,台阶下,一群游人围着导游,导游嘴里说出长廊里的信徒们想实现心中一个愿望就要拜十万次,我听到了,也震撼了。

  “十万!”这是个多么巨大的数字,可我在他们脸上看不到一丝痛苦和厌烦的表情。他们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身边纷纷拍照的游客视若无睹,好像告诉我们这些俗人,你等欣赏风景,我自潜心向佛。比如此时,我很明显感到,我杂沓的脚步和他们内心的清宁之间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不会有交集。

  这一幕,怎不让人感慨万分呢?

  我不记得是怎样离开的,但我记得,我是听着他们轻轻地念经声和手与石板摩擦的唰唰声,我还记得,那一瞬,平日里堆积心头的那繁冗和浮躁忽而沉寂下来。是哦,那一刻,也许我和他们一样,心是很纯净的,如同婴儿的眼神,映出一地清澈出来。

  最后说说这里的喇嘛。从进寺院第一眼,我的视线里不断有喇嘛出现,最老的七八十岁,最小的五六岁,他们和别的地方不大一样,似乎很悠闲,也很随意。或行走,或端坐,或聚集一起闲聊,或独自背着经文箱子穿梭于经院,却大都面色平和,安之若素。其中,在经院门口时,见一个五六岁的小喇嘛,从我身旁经过,红色的长长的喇嘛服一直拖到脚后跟,我担心他被绊倒了,赶了两步想上前提醒,那小喇嘛,可能以为我要给他拍照,用长袖子捂住脸面,撒腿跑了。我看着他的影子,没入一条长长的、有菩提树的枝蔓缠绕的阶梯,愣是回不过神来。这么小的花季少年,何以将自己幼小的身体和灵魂皈依在清净的佛门,又何以在梵音袅袅中寻求内心的安宁,塔尔寺的外面,从门缝渗进来的那份繁华、喧嚣和纷扰,不知对于他们,是怎样一种诱惑,又是怎样一种释然?

  近三个钟头过去了,该告别塔尔寺了,不知怎的,心中竟有了几分留恋。一边往出走,一边竭尽感官细细捕捉,想努力把这偌大的寺院变成一张一张的底片,贮存在我的大脑里。走着走着,忽然想起,好像从进来后就一直没有听到寺院的钟声,不免有些怅然。这是我来寺院前就想好的,有那么一口锈迹斑斑的老钟,一声一声响彻起来,钟声里,我安静站着,回味一种被善念和从容洗涤过的高原岁月,也是幸事一桩呢!

  我的双脚已迈出寺院门了,可我的思绪还在一片恍惚中,仿若从那一盏盏昏暗的酥油灯里,渗出一种生生世世的信仰,在游丝般的灯火中,永不熄灭。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散文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散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
童年的经典抒情散文 童年的经典抒情散文  童年间那些快乐、那些纯真,是无法被忘怀的。童年时代,多么美好的日子,温馨而又灿...
孤独的人并不寂寞散文 孤独的人并不寂寞散文  刚刚看了《七月与安生》的电影,以前对这类的情感电影还是不感兴趣的,这次看了之...
散文诗之知了声声 散文诗之知了声声(通用11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散文吧?散...
以春天为题的作文散文 以春天为题的作文散文  春天失误万物复苏的季节,在春天大家都有什么感触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作文,...
写景状物的散文 写景状物的散文  写景状物是指写文章的一种手法,文章有些是描写自然现象(如风、雨、雪)、地理环境(如...
朱自清散文《春》原文及其赏析 朱自清散文《春》原文及其赏析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都写过散文吧?散文常用记叙、说明、抒情、议...
指间沙抒情散文 指间沙抒情散文  年华就像是手中的沙,总想紧紧的握住它。可是不曾想过它会从指缝间滑走,被风吹散,一无...
西溪印象游记散文 西溪印象游记散文  西溪古镇,位于江苏省东台市西郊,古运盐河畔,系东台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两淮海盐文化...
花开的时间散文 花开的时间散文花开的时间散文1  一株非洲茉莉  把它搬到家里  从最初的弱弱的刚刚冒出盆沿  到长...
师宗菌子山探春散文 师宗菌子山探春散文  一、云南的“马丘比丘”  3月1日开车去罗平追逐油菜花时,将方向盘一打就按路边...
你是我今生最美的遇见优秀散文 你是我今生最美的遇见优秀散文  现在我所处的时空,是多年后的一个午后。我身在重庆,微风凉凉,松香淡淡...
《山中访友》主要内容 《山中访友》主要内容  《山中访友》是著名散文家李汉荣先生的一篇杰作,这篇散文篇幅短小而述事简略,记...
随笔生活钝感力散文 随笔生活钝感力散文  很多时候,我们生活钝感一些会比生活敏感一些要好。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或...
子欲养而亲不待常回家看看美文 子欲养而亲不待常回家看看美文(精选17篇)  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美文的概念已经不限定于某种文体,或...
只愿来生不相见的经典散文 只愿来生不相见的经典散文(通用24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分...
特殊的婚礼的散文 特殊的婚礼的散文  一  轻轻的一缕清风,吹去浮在心扉上的尘灰,把一幕幕动心的牵手,将一段段醉人的爱...
守一颗心,安一份情的散文 守一颗心,安一份情的散文  仲夏的夜晚,不再是凉风习习,那暖暖的风拂在身上明显的感到了热意,小暑刚刚...
蛇年话蛇的散文 蛇年话蛇的散文  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蛇年马上到了。说起蛇,很多人都会有害怕的感觉,它是世界上唯一的冷...
乡下老家散文 乡下老家散文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许多事,早已忘怀,许多情,落满尘埃;在童年的记忆里,乡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