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学种地,跨界打造生态农场
——一位台湾老教师的福州田园梦
在福清镜洋镇,有一片90多亩的农场,秋风吹来,凤梨果香四溢。穿梭在田埂之间的是一位头发梳理整齐、身形瘦削、说话带着台湾口音的长者。他叫王森谅,来自台北,今年69岁。人生的大半辈子,他都在教书育人中度过;而如今,他选择在福州这片土地上从零开始学种地,只为圆一个迟来的田园梦。
“别人退休去旅游,我却跨界跑来种田。”王森谅笑着说,语气轻松,眼神却分外认真。他蹲在泥地里,耐心地查看凤梨叶片上的露珠。如今,他的视线已从教室的粉笔转向田间的泥土。
2009年,王森谅从台湾来到大陆,曾在福州马尾创办教育培训学校。2022年退休后,他作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承包土地建农场。
这个决定起初并不被人看好。“很多人觉得我做不了3个月。”王森谅笑着回忆。可他偏不信这个邪,每天早上5点起床,一直忙到晚上10点;白天跟着工人下地干活,晚上回家查资料学技术。靠着这股“较真劲”和福清台创园的支持,他的农场初具规模,赢得了大家的认可。
他从台湾引进“芒果凤梨”“西瓜凤梨”等优质品种,一边试种一边钻研农艺技术。“‘芒果凤梨’吃起来有淡淡芒果香,‘西瓜凤梨’单果能长到三四公斤,是普通凤梨的两倍重。”王森谅像介绍学生一样,耐心地描述它们的特点。他说,这些台湾品种在大陆市场非常受欢迎。除了凤梨,他还尝试种植桑葚等水果,计划未来引进更多台湾优质水果品种。
在王森谅心中,这片农场的意义远不止种植。他有一套“生态农夫哲学”——一个真正的生态农场,必须拥有四类“朋友”:蚯蚓、青蛙、蜜蜂和萤火虫。“蚯蚓能松土,青蛙能测水,蜜蜂是授粉的好帮手,而萤火虫,只有环境足够干净才会来。”
他说,如今,农场已经有了蚯蚓和青蛙的踪影,蜜蜂也常来串门,唯独萤火虫还没出现,“可能还要再等等吧”。为了迎接萤火虫,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个5年生态农场打造计划:不追求短期收益,只专注于把生态系统一点一滴做扎实。“急不得,自然的节奏不能催。”
农场还承担着另一种“教育”功能。每逢节假日,王森谅会在田边草地举办音乐会,组织孩子们参与研学。“让孩子在土里跑、在果园学,比坐在教室里看图片有意义得多。”他说得认真,那种教书人的习惯,始终未变。
眼下,农场仍处于持续投入期,王森谅已在筹划下一步:引入无人机管理、智能灌溉系统,探索精致农业的可行路径。“未来的农业,不能只靠力气,还得靠科技。”
投身大陆农业已经第4个年头,王森谅觉得自己“早就习惯了”。如今的他,晨起望山峦,傍晚听虫鸣,日子简单却踏实。“做农业,是我小时候的梦想。我在福州实现了。”他说,“既然踏上打造生态农场这条路,我会全力以赴,静候萤火虫飞来的那一日”。(记者 唐蔚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