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光明 心系桑梓
——《沉默的荣耀》史实顾问郑立分享吴石的故事
近日《沉默的荣耀》在央视1套重播,再掀收视热潮,不少观众为剧中吴石将军的事迹潸然泪下。10月26日,《冷月无声:吴石传》作者、电视剧《沉默的荣耀》史实顾问郑立做客福州市图书馆,以一手史料、生动细节,向读者讲述吴石这位从福州走出的英雄的一生。
历史的细节
剧集对历史细节的精准还原成为观众热议的焦点。“有网友提出,吴石的绝命诗应为两首而非一首,这一考证非常专业。从当时语境来看,可以理解是一首,可视为格律诗创作的特例。”郑立展示了将军临刑前的亲笔遗书影印件,“从‘天意茫茫未可知’的沉郁起笔,到‘五十七年一梦中’的决绝收束,情感虽有起伏,但笔势连贯、气韵相通,符合律诗的规范,显然是一气呵成的生命绝响。”
更关键的佐证来自当时的史料记载。郑立提到,吴石就义后,报纸明确报道其“现场赋诗一首”,“一首诗”的说法,正是尊重当时的历史记录。
针对网络上关于“298箱绝密军事档案去哪儿”的疑问,郑立也给出答案。他首先厘清了“档案”与“资料”的学术界限:档案是原始记录,而资料是经整理的研究成果。他指出,这298箱实为日本末次研究所在中国及亚太地区收集整理的综合性研究资料,虽非直接用于军事作战,但对研究日本当时的战略意图与中国社会状况具有极高史料价值。
郑立向观众说明:“这批文献被视为国宝级文献,目前由厦门大学图书馆珍藏并妥善保护。”
英雄的选择
“吴石将军为什么不是共产党员?”这个问题更是不少人的困惑。郑立给出了深情又富有历史深度的解答:他的身份,恰恰证明了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感召力。在那个年代,许多有理想、有情怀的爱国人士,正是被这种民族大义所吸引,毅然选择了光明。
郑立用“选择”这个词来形容吴石的一生。每一次站在人生的岔路口,吴石都朝着“家国”的方向,走出了最坚定的脚步。
福州,是他选择的起点。1912年,17岁的吴石从榕城出发和同乡用福州话唱着“生平自愿为国牺牲”的《祈战死歌》,告别故土踏上从军路。这一去,不仅是离开家乡,更是把“为国担当”的种子埋进了心里,后来他走进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陆军大学,成为有军事素养、有国际视野的军人,源头都在这次少年时的出发。
当抗战的烽火渐起,他选择进入国民党参谋本部从事对日情报工作,默默工作了三年,为抗战初期对日作战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情报支持。在抗战中,为武汉会战、昆仑关战役、第三次长沙会战等重大军事行动厘定了作战计划。“在中华民族最需要的时候,他沉默地作出了辉煌的贡献。”郑立说。
历史的转折中,吴石完成了信仰的抉择。1947年,他看清了历史潮流,说出了“国民党不亡没有天理”,选择与中国共产党联系,成为插入敌人心脏的利剑。他提供的《长江江防兵力部署图》等核心军事情报,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大陆解放的曙光降临,吴石本有机会留下,与家人共享胜利的安稳,可他却对友人吴仲禧说,他做的事还太少,既然还有机会,个人风险算不了什么。于是他选择了奔赴台湾,哪怕这是一条“风萧萧兮易水寒”的不归路。在联系人撤离、危险骤增时,他若断绝联系,依然可以安然做国民党高官。但他再次选择坚守,直至暴露牺牲。
福州的印记
吴石的生命轨迹,始终与福州这座城市血脉相连。
吴石的“儒将”风骨,来自闽都文化的滋养。郑立介绍,吴石师承“同光派”诗人何振岱,写得一手好诗,诗集《东游甲乙稿》满是家国情怀。他的书法宗法苏东坡,骨力遒劲。更难得的是,他还编撰了《兵学辞典粹编》等著作,成为一代军事研究大师。
这位从福州走出的英雄,从未忘记家乡。郑立说,吴石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福建、福州发展不遗余力鼓与呼,包括修铁路、赈灾等重大事宜,相关事迹在当时的报纸上有报道。这些被史料定格的身影,勾勒出一个始终心系桑梓的“福州子弟”形象。
讲座最后,郑立分享了他的研究初心:“能与这样一位英雄同住一座城,是我的光荣。研究他,不仅是为了还原历史,更是为了传承这份源自我们福州的血脉与风骨。”
如今,在福州这片土地上,吴石将军的精神正在以各种形式传承。他的母校、他生活过的旧址,都有人讲他的故事。一场场纪念活动、一次次故事分享,让吴石的名字不再只是历史书中的符号,而是成了福州人嘴边“我们家乡的英雄”,这份印记,在岁月里愈发清晰。(记者 燕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