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九派新闻特约评论员 纽麻
作为一个曾经也在需要出示个人职业信息的时候,以“自媒体主理人”自居过的自由职业者,对于主理人称谓在近段时间所遭遇的争议,颇有点意外。
从网络讨论的情况看,“主理人”从过去的一个带有一定时髦感的词,变成了被嘲讽的对象,是因为在一些行业,“主理人”缺乏服务意识,过于拿腔拿调,提供的服务、产品,与标榜的个性、品味严重不符。
一家餐馆的饭菜不好吃,也没见过多少人吐槽“老板”这个词。当然,我能够理解一些网友的情绪。因为主理人这个新称谓之所以会流行开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增加了一些滤镜,被赋予了更多超越服务和产品本身的美好想象,而不仅仅是一个新的职业符号。
比如,与 “老板” 相比,它淡化了资本属性和商业感,更突出个人审美、品味和价值观;与 “创始人”相比,则更偏向中小体量的 “小而美” 项目,如独立工作室、个人品牌等,自带更多个人属性,与消费者的距离更近;与设计师等技术性“工种”相比,它的所指又更综合——主理人不仅要懂专业,如会调咖啡、会设计,又还能统筹运营、连接用户。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说,主理人实际也是对于当下日趋个性化、情感化的消费文化的一种积极顺应。比如,在咖啡馆、小酒馆、文创、服装等行业,一个主理人似乎听起来就带有了个人温度的加持,对应的是“有故事”,是具有辨识度的审美、品味、价值观等。此外,主理人称谓的流行可能也还承载着年轻人对传统职场文化的一种反叛的期待。
所谓“期待越高,失望越大”,当它被加载的“内涵”过多时,一旦“翻车”,所带来的评价反弹也自然更厉害。
不过,这一称谓的出现,还是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抛开消费文化变迁的影响,也与商业模式的迭代有关。因为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创业者都在追求“小而美”的轻量化创业模式,也即打造个人品牌,个人打理一个店、一个自媒体的现象,越来越常见。而对这种场景下的创业者而言,主理人的称谓解决了如何自我定位的现实烦恼。
我自己的经历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个人操持一个自媒体,在需要展示职业身份的时候,的确会存在尴尬。自称老板、创始人,似乎在一些场合会显得过于“商务”,而一个人创业,冠之以“老板”的名号,也有些言过其实,但“主理人”的称谓就完全不存在这样的不适。所以,对于“主理人”称谓遭遇的群嘲,我心里也多少有些五味杂陈,因为它意味着一些像自己这样的只适合低成本模式的中年创业者,可能连最后的称谓上的“体面”都没有了。
但是,达不到消费者的要求,“主理人”被骂,也实在不冤枉。毕竟,若仅是希望靠一个“称谓”和“标签”就来糊弄人,“翻车”是迟早的。
选择一家店、一种服务、一道产品,叫什么不重要,最重要的还是服务和产品的品质。而少一些不必要的期待,或许也就会少一些“被坑”的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