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理财市场出现了令人关注的变化,理财收益接连下跌,从近 3%的较高水平迅速缩水至 1.6%。这一波动引发了投资者的担忧。然而,专家指出,这只是短期的市场波动,无需急于赎回。理财市场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宏观经济环境、市场情绪等,短期的涨跌是正常现象。投资者应保持理性,避免因短期波动而盲目操作。继续持有理财产品,或许能在市场调整后迎来新的收益增长机会,以实现长期的资产增值目标。
“最近不知道什么情况,我买的银行理财产品一直在‘缩水’。近1个月,收益率由近3%缩水到1.6%。”4日,市民小赵打开手机银行发现,他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最近一个月连续多天出现负收益,平均每天收益减少100多元。
今年以来,有着与赵先生类似遭遇的投资者并不少见,以“低波稳健”为特点的银行固收类理财产品,收益出现了较大波动,甚至出现短期亏损。这究竟是何原因?投资者又该如何应对?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理财收益缩水
投资者议论纷纷
近段时间,在网络社交平台,不少市民表示银行理财产品出现收益“绿”(即亏损)。市民邱先生表示,他的一笔理财之前已赚了6000多元,年化收益率约为3.1%。但2月底至3月初,平均每天收益缩水100元,有时甚至一天收益少了300元,年化收益率已降至2.4%。
在西二环路一家银行网点的理财课堂上,投资者安先生截取了在网上银行购买的理财产品净值图。记者看到,该产品近1个月净值波动较大,2月12日之后更呈现出明显的下行趋势。
据了解,受理财收益率下滑等影响,2月以来,中银理财、浦银理财、华夏理财、民生理财等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对旗下部分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进行下调,部分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下限跌破2%。
对此情况,投资者在社交平台上议论纷纷。有人调侃“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也‘绿’得很”;有人表示已经果断赎回;也有人选择“再撑一下”;更有不少网友认为“这种理财拉到一年肯定是涨的,为什么要着急卖”“不用在乎过程,交给时间就好了”。
债市波动资金面紧张
导致收益走低
那么,近期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波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投资者要“跑”吗?
福州一家国有银行的理财经理表示,去年债券市场表现非常好,最近的调整属于正常情况。对于刚买入不久的投资者来说,可能觉得调整幅度太大,但实际上从长期趋势看,这只是短期波动,影响并不大,不用急着赎回。银行固收类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大多是债券、货币市场工具等固定收益类资产,因此会受到债市调整等因素影响。春节前后,市场资金流动性处于紧平衡状态,导致国债收益率上升,债券价格持续下跌。此外,“股债跷跷板”效应再次显现,节后权益市场表现较好,部分债市资金被赎回投入股市,对债市产生了一定的“抽血作用”。
据了解,银行理财产品和债券型基金上一次大面积亏损发生在2022年。当时,债券市场剧烈调整,导致以债券为主要投资标的的银行理财和债券基金净值大幅回撤,超过4000只银行理财产品“破净”(单位净值跌破1),占比超11%;同时,债券基金中也有超过1000只当年收益为负。但之后这些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都“涨回去”了。今年2月以来出现的银行理财产品、债券基金产品回撤虽然也不小,但影响相对温和。
多名银行理财经理表示,受益于积极的政策环境和市场逐步回暖,2025年权益市场呈现较好的配置机会。从未来一段时间看,银行理财产品总体上仍将较为稳健。债券市场波动是经济周期与政策调整的常态反应。投资者需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结合分散配置、久期调整、政策预判等策略,选择适配工具以平衡收益与风险。当前环境下,投资者应避免集中投资单一债券,可配置不同发行人(如国债、信用债)、不同期限(短/中/长期)和信用评级的债券组合,以降低单一资产波动风险。(记者 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