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荒诞论文竟登上热搜,引发广泛关注。“三审三校”这一重要的学术审核机制为何在此处失灵?通常情况下,“三审三校”旨在确保论文的质量与学术规范,从不同角度对内容进行严格把关。然而,此次荒诞论文的出现,暴露出这一机制可能存在漏洞或执行不力的问题。或许是审核人员的疏忽大意,或许是审核流程的形式化,亦或是存在其他人为因素干扰。不管原因如何,这一事件都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完善学术审核体系,以杜绝此类荒诞论文的出现,维护学术的严谨性和公信力。
这两天,多篇妇科论文因出现男性患子宫肌瘤、男性宫颈癌、男性高危产妇等“男性病例”,登上热搜,引发舆论哗然。
这一事件暴露出国内部分学术期刊在审核机制上的严重漏洞。
当三令五申严格要求的“三审三校”制度形同虚设,当学术论文沦为“笑话”,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低级错误为何能一路绿灯,最终登上学术期刊?
荒诞论文的背后,其实是审核机制的全面失守。
此次事件中,最令人匪夷所思的并非论文本身的荒谬,而是论文是如何通过层层审核的?
按照《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报纸、期刊出版单位应当落实“三审三校”等管理制度。
按照规定,一篇论文要想在学术期刊上发表,需要经初审、复审、终审三次审核,且均获得通过的稿件方能正式采用。
一般而言,初审由出版单位具有编辑职称或具备一定条件的助理编辑人员担任,主要负责审核论文过筛、格式、主题等是否符合期刊要求。
复审由出版单位具有副编审以上职称的中层及以上负责人担任。涉及学术期刊,还应将稿件送给专家评审,由同行专家评估学术价值、数据真实性等。
终审由出版单位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总编辑(主编)审核,最终决定稿件是否录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三审”中任何两个环节的审稿工作不能同时由一人担任。
除了“三审”,按照管理规定,期刊出版单位还必须严格执行“三校一读”制度,要求有专职校对人员对全部稿件进行不低于三个校次的校对,重要文章或内容还要增加校次。
既然,现有规定已经对期刊的编发审核制定了严格的要求,那么为何还会出现这类明显违背常识的论文?
一名医学类核心学术期刊从业人员告诉传媒茶话会,绝大多数核心期刊在落实“三审三校”制度方面都有很严格的要求,每篇论文、每个环节都要留痕。但个别期刊也存在一些出版乱象:
一是对“三审三校”制度认识不到位,将“三审制”简化为“二审制”,甚至是“一审制”。
二是个别出版单位为了控制成本,盲目减少审校环节,存在“三审三校”一肩挑的问题。
三是个别期刊的总编、主编只是挂名,不履职。
四是人员不专业,相关审校人员不具备相关的职称要求,专业性难以保障。
五是涉及学术腐败,一些期刊存在给钱就发,有关系就发的情况。
具体到“男性宫颈癌”“男性高危产妇”这类明显违背医学常识的论文中,不仅初审编辑未能发现问题,甚至同行评审专家也“视而不见”,或者压根儿就没给专家审看。
这反映出部分期刊的“三审三校”流程已全面失守,沦为彻头彻尾的“走过场”,甚至可能存在“付费快速发表”的学术腐败。
类似的奇葩论文并不少见。比如,2020年,中文核心期刊《冰川冻土》因其2013杂志上的一篇题为《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的论文,大篇幅阐述了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就曾引发过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这篇论文中提及的导师正是当时《冰川冻土》的主编,其在事后也请辞了主编一职。
要修复“失灵”的学术审核机制、避免类似闹剧重演,仅靠辞退编辑、主编还远远不够。
首先,要加大督查管理力度。
上述核心期刊从业人士告诉传媒茶话会,尽管每年有关部门都会对期刊编校质量进行检查,但由于部分期刊从业人员存在侥幸心理,在落实相关制度中执行不到位。
因此,该从业人士建议,相关部门结合相关管理规定,应加大对期刊的常态化督查管理力度。
其次,制定标准化的机构设置,从制度上避免“一肩挑”。
目前,一些期刊出版单位存在编辑为兼职人员、编辑兼职校对、总编(主编)挂名等问题。
该从业人士建议,应在制度上明确岗位设置、在岗位职责上明确要求,避免“一肩挑”、挂名的情况。
然后,强化业务培训,提升编辑部专业度。
提高期刊编辑的入职门槛,优先聘用有相关学科背景的专业人员。在此基础上,建立编辑定期培训制度,不断提升编辑部的专业度。
最后,强化同行专家评审力度。
针对个别期刊存在的学术腐败问题,该从业人士建议要强化同行专家的评审力度,严把质量关,减少人情或者经营因素干扰。
总而言之,学术期刊的编辑部不应成为“草台班子”,学术期刊不能沦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荒诞剧”舞台。
此次事件应成为学术界的一次警醒,唯有让审核机制从纸上落实在实处,真正“严起来”,才能避免学术期刊沦为下一个“笑话”的诞生地。
主编:刘娟
编辑:安娜 马玉珂
校对:李媛 毛洁
上一篇:中方就当前印巴局势表态
下一篇:西藏加速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