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付式消费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商家以各种优惠吸引消费者办卡,办卡过程往往简单便捷。然而,一旦消费者因各种合理原因需要退费时,却困难重重。商家可能会设置诸多限制条件,如收取高额手续费、拖延时间等。如今,新规范出台犹如一场及时雨。新规范旨在规范预付式消费市场,对商家办卡、退费等流程做出明确规定,保护消费者权益。这将使得消费者在预付式消费中有法可依,让办卡不再是轻松入套,退费不再是艰难维权,有助于构建健康有序的消费环境。
“办卡容易,退费难”“变相涨价,质量缩水”“卡还在,店没了”……预付式消费在众多领域火爆的同时也带来种种乱象,成了不少人的烦心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近日公布,将于今年7月起正式施行,规范预付式消费是这次《条例》立法的一个重点。预付式消费模式下消费者面临怎样的问题?《条例》针对预付式消费主要规范了哪些内容?对消费者和经营者有何影响?一起来看本期快问快答:
Q 预付式消费模式下消费者面临怎样的问题?
A:预付式消费,是指消费者预先向经营者支付一定资金,然后按次或按期获得商品或服务的消费方式。
在现实中,消费者承担的付款义务具有一次性和先履行性,而经营者所提供的服务具有持续性和滞后性,这就导致消费者权利的实现有赖于经营者的信用及经营状况,具有较高不确定性或风险。在屡见不鲜的相关纠纷中,消费者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举证困难等因素,往往面临着维权难的窘境。
Q《条例》针对预付式消费主要规范了哪些内容?
A: 《条例》主要从三个方面进一步强化了经营者的义务:
一是设立“书面合同”的义务。强化对经营者遵守承诺的约束,降低消费者维权时的举证难度。
二是强化“按约履行”的义务。经营者应当按照与消费者约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不得降低商品或者服务质量,不得任意加价。如果经营者没有按照约定提供,应当按照消费者要求履行约定或者退还预付款。针对经营者降低质量、偷工减料、服务缩水等情形,《条例》首次赋予了消费者合同解除权。
三是明确“事中告知”的义务。经营者出现重大经营风险,应当停止收取预付款;经营者决定停业或者迁移服务场所的,应当提前告知消费者,继续履行义务或者退还没有消费的预付款余额。即使经营者没有主观的过错,也将导致合同无法履行或者显著增加消费者履行成本,《条例》同样也赋予了消费者合同解除权。
此外,《条例》对押金也作了相应的规定,要求经营者应当事先与消费者约定退还押金的方式、程序和时限,不得对退还押金设置不合理条件,符合条件的要及时退还。消费者违约时,经营者扣除押金应当以实际损失为标准,而不是简单的“全有全无”。
Q 违反预付式消费相关规定了,如何处理?
A: 《条例》明确,针对违反预付式消费相关规定的,由有关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5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
Q 《条例》的出台对消费者和经营者有何影响?
A: 《条例》强化了预付式消费活动中经营者的义务,并为消费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了充分依据。不仅有利于维护市场秩序,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还将进一步倒逼行业自律,更好地引导经营者依法经营,实现长远发展。
(来源:中国经济网、人民日报)
上一篇:多国打响“货币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