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14部门联合出台二十条措施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这一举措意义非凡。这些措施将全方位覆盖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各个方面。从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来看,有望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多元的科学知识获取途径。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或能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与教学能力,进而提升教学质量。对于课程体系,可能会进一步完善,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更是为国家培养未来科技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推动福建中小学科学教育迈向新的高度。
图形编程、虚拟机器人编程等科技类课程出现在小学课后服务活动中;空气炮弹、神奇的干冰实验搬上了学校科技节舞台;3D打印、创意拼等科技活动不仅设有社团,还有自主研发的课程配套教具……科学课程在福建各地中小学校中,已愈来愈受到重视。近日,省教育厅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二十条措施》(以下简称《措施》),为福建中小学科学教育带来更强助力。
记者从省教育厅获悉,作为一份全面部署福建省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专门文件,《措施》以兼顾拔尖人才重点培育和中小学生群体科学素养普及发展“点、面结合”为双重目标,遵循系统优化、资源集成和统筹联动的总体思路,将立足学校主阵地和社会大课堂两大阵营,积极盘活、系统集成各方科学教育资源,统筹协调相关部门、领域、行业齐抓共管、凝聚合力,打造更加完善立体的福建省中小学科学教育新体系。
在夯实学校科学教育主阵地方面,福建将深化科学课程教学改革,提升科学实验课程质效,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措施》要求,加强科学教育校内资源建设,资金和项目上优先向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边远薄弱县区和薄弱学校倾斜。推动科学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引导支持有兴趣的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深入系统地开展科学探究与实验。重点开展省级科学教育特色校建设评选工作,在2024年至2026年期间,福建将遴选100所左右科学教育特色校,给予资金补助等支持。
在拓展科学教育社会大课堂方面,福建将开展“百馆千所”免费开放活动,把科技馆、博物馆、高校及科研院所实验室等纳入科学教育社会课堂“百馆千所”阵地集群,形成中小学生科学教育社会资源清单。《措施》提出,提升社会科普场所的科学教育功能,鼓励各类馆所基地开发面向中小学生的公益性精品科普活动。以项目引领科学教育社会大课堂建设,组织实施“科学家进校园行”等重点项目,培育福建特色科普品牌活动。吸纳校外科学人才助力校内科学教育,推动中小学校聘任校外专家学者、退休科技工作者等担任科学副校长和科技辅导员。同时,促进海峡两岸和国际青少年科学教育交流。
据悉,福建还将深化教育考试评价改革,把学生参加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的表现作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除了持续完善人才选拔培育机制外,福建还将发挥竞赛活动引领带动作用,指导中小学生理性选择参加“白名单”竞赛、引导科技类校外培训规范发展,鼓励各地制定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进校园参与课后服务办法,为学校科学教育提供有益补充。
目前,福建正在建立由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机制,同步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各地各校探索建立科学类课程教师多元评价和激励机制,在工作量认定、职称评审、绩效分配方面予以倾斜。此外,福建还将强化专项经费保障和监测指导,为中小学科学教育实施提供有力支撑保障。
记者手记
让科学课上得更“科学”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青少年科学教育工作,特别是近年来,包括福建在内,全国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创新型科普教育基地,推出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科普教育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不过,在学科层面,要让中小学的科学课变得更“科学”并不容易。当前,中小学科学课存在课程设置不够科学、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实践机会等现实问题,城乡学校之间科学教师等教育资源亦配置不均。此次福建14个部门联手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并要求各地细化完善措施,正是瞄准福建“科学教育资源尚未有效整合、实践教学实施程度较低、城乡发展不平衡”等不足进行精准施策。
综观整份《措施》内容,不难看出坚持系统优化、资源集成和统筹联动的整体思路。尤其是“以项目引领科学教育社会大课堂建设、培育福建特色科普品牌活动、吸纳校外科学人才助力校内科学教育”等举措,彰显科学教育提升的广阔空间。
新时代,新要求。希望各地教育部门结合实际制订完善更“科学”的体系,更好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重点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避免简单以应试成绩考核学生。(记者 储白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