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创始人
2025-11-17 01:04:27
0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登岳阳楼》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1

  设计意图:

  1、探究新课程下如何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新课程强调“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是为了不教”。本诗为新课程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自主赏析课文,本单元重点要求学生学会如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为了体现选修课的特点,选择这一首诗做为一个点,一个示范,“教是为了不教”,由此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也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来探讨选修课该怎么上的问题。

  2、体现新课程理念,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教师点拨、指导为辅。探究如何实现教师在课堂上少讲或不讲,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

  2、品味诗句,领略诗中所写景物特点,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达到缘景明情

  3、学习本诗从而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究中国古典诗歌不同的风格。

  教学重点: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品味意境,把握情感。

  教学难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如何品味“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

  教学方法:1、诵读、质疑、探究法。(因为是选修课,教法上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做到导而不牵。)

  2、比较阅读。为了更加深入了解杜诗的意境和创作风格,把李白的诗歌创作特色进行比较无疑是切合实际的作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曾经,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一座楼名传天下。曾经,孟浩然一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让人们憧憬不已。今天,杜甫的一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将再次把我们的思绪带到那广袤无边壮阔无比的八百里洞庭。下面,让我们放飞我们的思绪,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走进诗歌《登岳阳楼》,走进诗人广阔的胸襟。

  二、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让一名学生主动朗读诗歌(从语音、语速、语调、情感等方面进行简单评价、指导)后,老师范读(或放录音)

  2、齐读诗歌,初步熟悉内容。

  3、学生边自由朗读,边自主质疑字词句,前后左右互相交流、解答。

  (预设字词质疑:

  坼:分裂,引申为划分。乾坤:天地。戎马:军马,借指从军、作战。

  轩:窗户。涕泗:涕,眼泪;泗,鼻涕。)

  (过渡语)通过字词理解,我们能基本弄懂诗歌内容。其实我们欣赏诗歌还要学会抓景物、悟情感,现在我们就来“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三、探究学习

  (一)、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

  1、小组合作探究:

  从诗歌中,你看到了……你感受到了……

  提示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描绘、再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并说说诗歌画面中传达出的情感。

  (学生充分讨论、小组合作探究、汇报成果)

  (学生回答的要点:

  描绘诗歌画面:诗人登上向往已久的岳阳楼,只见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日月星辰、大地昼夜漂浮在湖上,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好一个雄伟壮阔、气势磅礴的洞庭湖!广阔无垠的天地下,诗人独自一人,站在高高的岳阳楼上,越发显得孤单渺小,诗人触景生情,想到自己的身世、想到国家的前途,想到……禁不住涕泪纵横。

  体悟到的情感:对亲戚朋友的眷念之情,对年老孤独的悲伤之情,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之情,对无以报国的自责之情。)

  (在学生体悟诗中的情感时,教师相应地提供写作背景: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一天,杜甫独自登上了这座楼,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飘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写下这首千古名诗《登岳阳楼》。)

  2、明确要点:(板书)

  自然景物岳阳楼

  洞庭水壮阔广大

  人物景况涕泗流凄凉落寞

  无一字,有孤舟身世之悲(亲友离散,漂泊无依;年老体弱,穷困潦倒)

  戎马关山家国之忧(国家危难,百姓涂炭)

  3、背诵全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记诵)。

  (二)、自主探究:

  1、赏析名句:通过学习,你肯定对一些诗句有自己的感受,就你感受最深的写景的诗句来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品味“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的妙处。)

  (提示:可从炼字、景、情方面思考)。

  炼字:“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景:写出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意境壮阔,气势极大。

  情: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

  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他的这两句诗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2、读了本诗,你对诗中所写的景和所抒的情还有什么疑问?或者说景情中有哪些看似矛盾的地方?并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可能提出的疑问有:

  1)作者第二联所描绘的洞庭湖景如此雄浑壮阔,是否与第三联所抒悲凉情感不相协调呢?这怎么理解?

  (学生讨论、回答,要点有):协调。空阔的境界,往往能激发人们的飘零之感。洞庭湖壮阔之景让诗人杜甫感觉到个人的渺小孤独,这是一种以壮阔之景寓悲凉之怀的抒情境界。

  (诗人触景伤怀,用了壮景衬哀情的手法。)

  2)、诗的开头好像是高兴的,但后来却如此悲伤,开头是否与后来的情感不协调?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讨论、回答,要点有)协调。首联今昔对照,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这是沉郁之感,不是喜悦之情。

  四、课堂小结:

  从总体上看,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阔大相表里,故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地忧虑和关心,充分地表现出杜甫沉郁的风格。

  (过渡语:同样是登岳阳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情,笔下产生了不同的诗境,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我们一起来读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四、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请将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作比较,说说它们同是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学生有感情朗读。)

  (学生合作探究、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发言交流,其它小组补充。)

  (学生回答的要点):

  诗境:○1、李诗写出山水景物宏丽美好,重点突出岳阳楼的高,人的心情轻松快乐,交融成一个似真似幻的迷人境界。

  ○2、杜诗写出洞庭湖之阔大,表现出壮阔博大的诗境。

  风格:○1、李诗用陪衬、夸张等手法,想象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飘逸概括。

  ○2、杜诗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可用沉郁顿挫来概括。

  五、布置作业

  1、默写《登岳阳楼》

  2、拓展学习: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学并背诵默写杜甫的《旅夜书怀》。

  六、板书设计:

  登岳阳楼

  自然景物岳阳楼

  洞庭水宽阔广大壮阔

  人物景况涕泗流凄凉落寞沉郁顿挫

  无一字,有孤舟身世之悲悲怆

  戎马关山家国之忧博大

  彭丽红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2

  一、教案设计理念:

  从20xx年开始,广州市已经连续两年的中考古诗鉴赏题都涉及到课后的十首自读的古诗。可见,初中的古代文本的阅读、鉴赏已经具有向课外转移的趋势。

  古诗本来就是教学上的难点,再加上课外古诗也要考,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都很犯难:如果一课一课讲,没有时间,而且学生死记硬背消化不了;如果完全不讲,学生无法落实知识点,读不懂,自然无法得分。在反复地教学探索中,我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与其吃力不讨好地一课一课教,不如教会学生读懂古诗的方法,给学生探究学习的“抓手”,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往上爬”。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一堂课——通过一首课内古诗的讲授,概括出读登临类素材古诗的基本方法,从“初读,把握基调”到“再读,赏景悟境”,“三读,探究主旨”,层层递进,环环紧扣,共同指向“读懂”的目标,为下一阶段“鉴赏”奠定基础。在课堂设计中,我还安排了拓展运用的环节。通过类似题材的课外登临诗歌的阅读,学生运用归纳的方法自行解读、学习,实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这堂课的内容充实,能将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化繁为易,具有可操作性,符合有效教学的要求。

  二、教材分析:

  《登岳阳楼(其一)》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第六单元《诗四首》中的一首诗。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陈以义,他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在经历靖康之难后,他的创作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开始效仿老杜,将个人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相结合,写下了系列脍炙人口的爱国诗篇。

  这首诗情境相容,既有登高怀古又有借景抒情,是一首非常典型的登临类诗歌创作。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读诗的感性基础,能通过朗读,找字眼感受到诗歌的感情基调,基本把握诗意。而且从7年级开始通过课内外的诗歌学习,学生也具备诗歌解读的基本方法,但是这些方法欠缺系统化,缺乏对登临类主题的诗歌进行整理归纳。

  四、教学目标:

  以《登岳阳楼(其一)》为例,教会学生阅读登临类诗歌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自主解读同题材的诗歌。

  五、教学重点:

  1、掌握诗歌的解读方法,能自行解读诗歌。

  2、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六、教学难点: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情感

  2、比较陈与义和杜甫诗歌的特点

  七、教学流程

  (一)导入:

  在这个单元,我们通过文本和古代文人贤达一同领略祖国的名山大川,在优美风光中,体会文人诗情。这一站,我们一同与他们登高远眺。

  登高这个传统自古就有,“高”寓意着国人步步高的美好祝愿,它已经深深扎根到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古人有句话说得好“登高则可远望,望远而致深思”,由此也衍生了登临这个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登临诗(展示PPT),今天我们以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为例,共同解读登临类诗歌。

  (二)诗歌朗读,把握诗意

  1、朗读《登岳阳楼(其一)》(落实常识: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2、整体感知:感情基调——悲

  1)从何处感受到悲情?——老木沧波无限悲(悲是全诗的“诗眼”)

  板书:方法一抓诗眼定基调

  2)再次朗读全诗的结尾句,体会情感的抒发

  3、梳理诗意,体会意境

  1)登临何处何时?——岳阳楼(洞庭之东、长江西面)黄昏(夕阳、湖山欲暮时)秋天(风霜)

  2)目见何景何物?——帘旌(近景)夕阳(远景)老木沧波

  3)生发何感何思?——吴蜀横分地(联想到三国吴蜀在此争夺荆州,驻扎岳阳,此地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年多难(漂泊多难的三年,联系到自己的经历)补充:凭危——危是高处,高楼的意思,《山市》“惟危楼一座”感:无限悲

  板书:方法二理诗意悟诗情

  4)这些内容和诗歌抒发的悲情有什么样的联系?

  A、时间、地点——触动——悲情

  B、景物(环境)——烘托——悲情(帘旌不动夕阳迟渲染了冷清的氛围)C、联想——诱发——悲情(万里远游,三年磨难)

  D、意象——表现——悲情(风霜:双关;老木:作者自喻)

  板书:方法三抓意象品意境

  5)探究主旨:为什么生如此之思?——知人论世

  指导:可以从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所见、所思中寻找线索

  知人:陈以义——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经历了靖康之难,北宋灭亡)从万里来游(从北方逃难来到南方)三年多难(历经丧乱)

  论世:北宋灭亡,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南移,国家内忧外患,岌岌可危

  结论——作者抒发的是国家灭亡的悲愤,自身经历的感伤

  板书:方法四思背景探主旨

  4、拓展运用

  这种历经国破家亡的悲愤和我们之前接触过的哪些作品有相似之处?——杜甫《春望》这种沉郁顿挫的风格和心系家国的精神是两位诗人共同的追求。也表现出陈以义对杜甫诗风的学习。

  学生根据登临诗的阅读方法,自学杜甫《登楼》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登临何处何时——岳阳楼

  2)目见何景何物——洞庭湖的浩大吞吐日月(浩大壮阔的气势)

  生发何感何思——思:国家内忧外患(国)感:悲(涕泗流)

  自己年老多病,亲人音讯全无(己)

  3)为何生发此感?——知人论世:杜甫,爱国诗人,忧国忧民唐代,经历过安史之乱后,由盛及衰,国力下降,内忧外患

  4)主旨:抒发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自己身世际遇的感伤,对亲人的思念

  5)比较两首诗歌主旨上的异同

  6、探究登临的文化内涵为什么生发此感?

  ——沈约“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孔子家语“登高望下,使人心悲。”1)登高为了排遣抑郁的心情;2)登高吊古(《登幽州台歌》);3)重阳节登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4)登高抒壮志(如《望岳》)

  5、万里江山尽收眼底,无限情思涌上心头,按照今天学习的方法,归纳已学过的登高的作品的主旨

  《观沧海》、《望岳》、《黄鹤楼》、《登飞来峰》

  八、板书设计:

  何时何处——岳阳楼秋天黄昏(触动)——悲

  何景何物——帘旌不动夕阳迟(烘托)——悲

  何感何思——万里磨难(诱发)——悲

  老木沧波(表达)——悲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把握本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中的经典名句,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学案

  【方法指导】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

  2、诵读涵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3、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境,找出景语推测作者抒发的感情,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4、鉴赏评价(赏析诗歌的语言和艺术手法,评价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净化心灵,启迪智慧)

  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作品:“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其他:《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疏通字词句,整体感知诗歌。

  2、结合注释,理解大意,背诵全诗。

  3、翻译本诗,要求创设意境,表述连贯。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合作探究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明确: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用“昔闻”“今上”,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坼、浮)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表现对洞庭湖的礼赞,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感叹、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4、“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此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诗人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在这一联中,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种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诗的意境从狭窄转到宽阔,由个人的悲苦转而想到国家的衰颓。由此可见,诗人总是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体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此时的杜甫呢?他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啊,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你们还从他的哪些诗句感受到了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 ??

  成果展示

  1、分组交流讨论,选派代表展示小组学习成果。

  2、师生点评,归纳提升。

  巩固练习

  请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主赏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完成后面的几个题目。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1.颔联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3.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幺?抒发了诗人的什幺情感? 4.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4.“诗眼”分别“引”“衔”。“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本诗。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4

  【三位目标】

  知识与技能:把握“缘景明情”的赏析手法,提高学生赏析写景诗歌的能力,了解相关诗歌的文学知识,把握诗人景物描写蕴含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介绍概念,根据诗歌赏析“诵读——理解——分析”的程序,学习“缘景明情”的赏析手法。纵横比较方式巩固练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学习是人的爱国情怀,消减学生赏析写景诗歌的畏难情绪。

  【教学重点】

  以“缘景明情”法赏析例文中的情、景。

  【教学难点】

  通过同一诗人同类作品,不同诗人同类作品的纵横比较,巩固练习,并增进对诗人品质的感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导入:

  一、概念解读

  1、什么是“缘景明情”?

  2、诗词中的情景关系是怎样变现的?

  二、方法指津

  1、指导方法:抓住“景物——形象——情感”

  2、师生共同完成例文《登岳阳楼》的赏析

  步骤:

  a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学生反复读诗,说自己读诗轻重缓急的认识,互相交流。教师根据虚实结合手法指导诵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b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根据今夕对照的内容,探究原因,了解作者经历和写作背景。学生谈诗歌中作者情感的根源。

  c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小组活动,完成问题:找写景诗句,归纳景物特点,人物形象,想象诗人形象,分析情感。

  三、迁移训练

  小组活动,纵横比较杜甫《登高》孟浩然《观洞庭湖》,完成表格回答问题。

  四、考情透视:考诗歌鉴赏出题趋势与真题解析

  小结

  【作业】

  用“缘景明情”的手法,对比分析《登岳阳楼》《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旅夜书怀》。

  背诵《登岳阳楼》、《旅夜书怀》

  【教后记】

  附表格:结合诗人经历、背景比较分析下面两首诗与《登岳阳楼》写景抒情方面的异同。

  诗歌《登岳阳楼》杜甫《登高》

  杜甫《临洞庭》孟浩然

  写景诗句

  场景特征

  诗人形象

  诗人情感

  1、你们小组研究的诗中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2、这首诗歌怎样表现情景关系的?

  3、这首诗与课文写景抒情比较有何异同?你们有什么结论?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疏通疑难字词,读懂诗句。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诗句的分析,理解诗人困顿的处境,感受其痛切的心情。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诗中写景的句子,感受诗人登楼所见的恢宏气象。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杜甫心系天下的胸怀。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感受诗人登楼所见的恢宏气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明白江山壮阔与诗人胸襟之博大互为表里,理解杜甫心系天下的胸怀。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成就: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由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多涉笔社会暴乱、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传世。

  艺术风格:杜诗的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2、岳阳楼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南朝宋元嘉三年(426),中书侍郎、大诗人颜延之路经巴陵,作《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诗,诗中有"清氛霁岳阳"之句,"岳阳"之名首次见于诗文。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此时的巴陵城已改为岳阳城,巴陵城楼也随之称为岳阳楼了。

  3、写作背景

  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

  二、初读——读懂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词义: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句义:以前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词义:坼(chè):分裂。

  乾坤:指日、月。

  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句义: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词义:无一字:音讯全无。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句义: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年老多病只有一只船孤零零的陪伴自己。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词义:戎马:指战争。

  关山北:北方边境。

  凭轩:靠着窗户。

  涕泗(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句义: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三、细读——赏析

  1、整首诗风格特色: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开篇虽只是平平交代,却蕴含着强烈的今昔对比之感。接下来描绘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写出它极其恢宏的气象。后四句转写孤舟老病之身世,看似悲戚,可对国家安危、时局动荡的忧思尽在其中,由此可见作者心胸之博大。诵读这首诗,要留意诗人困顿的处境,感受他痛切的心情,更要理解他心系天下的胸怀。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2、诗中能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相比美的`句子是什么?找出这两句中的关键词并体会其表达作用。

  明确: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坼、浮两个字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比壮阔而又生动。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下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形在读者眼前。

  四、比较阅读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①潭面:指湖面。②镜: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1).杜甫《登岳阳楼》和刘禹锡《望洞庭》两诗描写的都是洞庭湖的景象,同中有异,请自选角度简要分析。

  明确:

  同:都描写了洞庭湖的辽阔景象,景色宏伟壮丽。

  异:①从景物特点上看,杜诗中的洞庭湖气势磅礴,意境阔大;而刘诗中的湖面平和静美,清澈明净。②从语言上看,杜诗显得雄浑豪放,而刘诗则显得清新优美。③从手法上看,杜诗虚实(实景与想象)结合,而刘诗设喻巧妙。或:杜诗支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洞庭湖的壮阔,而刘诗则通过比喻来表现洞庭湖的秀美。

  (2).同样是远眺洞庭,二位诗人有怎样不同的心境?

  明确:《登岳阳楼》表现了诗人孤独、悲伤的心境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望洞庭》表现了诗人恬淡、平和的心境,蕴含了喜悦赞美之情。

  五、布置作业

  完成《同步练习》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教学重点〗

  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们曾经学习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学生齐背)对,背得很好。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朗读背诵

  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2、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3、学生朗读背诵。

  先教师范背,再学生个人朗读,集体齐读,试背。

  三、了解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四、初知意象

  1、结合下面的注释理解本诗。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2、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五、置身诗境

  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画面描述出来?

  教师预设: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六、缘景明情

  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七、自主赏析

  下面请赏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比较与本诗的异同。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八、课堂小结

  《登岳阳楼》写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登上岳阳楼,是他年轻时就有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了。可这次却不是专为游玩而来,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经过,诗人已经不是年轻小伙子了,而是拖着贫病衰老的残躯——“今”非“昔”比啊!想到这里,我们就能体会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用语的巧妙。洞庭湖愈壮阔明朗,诗人的心情就愈黯淡凄凉,因为登楼远眺的他似乎已经看到了北方的战事,已经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于是,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使得他老泪纵横,久久低回。诗人凭轩远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却也是高大的。他那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着我们。

  多媒体显示:

  “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别林斯基)

  九、布置作业

  背诵本诗。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7

  (建瓯一中周文娟)

  教学背景:

  新课程强度“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是为了不教”,确立教学目标尤其重要,特别是对单元目标的准确构筑把握。以必修课为“点”,“点”上求精求深,“点”上求辐射;以选修课为“面”,“面”上求广博,“面”上求补充。“选修”是必修的辅助与变通,是更有弹性的发展性教育的延伸。本诗为新课程高中语文选修课第二单元自主赏析课文,本单元重点要求学生学会如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为了体现选修课的特点,选择这一首诗做为一个点,一个示范,“教是为了不教”,由此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也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来探讨选修课该怎么上的问题。

  我做了以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二、学习本诗从而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究中国古典诗歌不同的风格。

  三、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教学难点:

  改写,描写诗中最有意蕴的诗句,从而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因为是选修课,教法上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做到导而不牵。

  2、改写,描写诗中最有意蕴的诗句,引导学生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以便对诗歌的意境美有更深入的品味。

  3、比较阅读。为了更加深入了解杜诗的意境和创作风格,把李白的诗歌创作特色进行比较无疑是切合实际的作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集体背诵杜甫《登高》。说说本诗选用了意象,营造了意境,抒发了作者情感。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前勾后连,引入新课)

  二、朗读背诵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落实基础,熟读成诵)

  三、背景透视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飘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四、探究学习

  小组合作探究1

  1、首联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意境?

  3、颈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尾联写出什么社会现实?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3、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4、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2

  描写诗中最有意蕴的诗句,100字左右,先组内交流,后选优在班上交流。

  参考示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只见吴越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矗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晨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阔大极了,壮美极了!(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小组合作探究3

  从内容、意境、情感上总结全诗

  1、内容: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

  2、意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3、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掌握诗歌鉴赏三部曲)

  教师小结:从总体上看,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阔大相表里,故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地忧虑和关心。(细处引导,总体把关)

  小组合作探究4

  比较阅读:

  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1.颔联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3.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幺?抒发了诗人的什幺情感?

  4.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2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4.“诗眼”分别“引”“衔”。“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整体把握,实为比较)

  请将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作比较,说说它们同是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交流,其它小组补充。

  参考答案:

  诗境:1、李诗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松快乐,交融成一个似真似幻的迷人境界。2、杜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风格:1、李诗用陪衬、夸张等手法,想象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飘逸概括。2、杜诗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可用沉郁顿挫来概括。(精心比较,更显特征)

  五、教师课堂小结:

  意境由意象组合构成的,融入作者主观情感的物象组合成的场景,在整体上耐人寻味的诗歌艺术境界。

  你能举出常见意境吗?请给出例句。(学生举例,教师补充)(学生例句略)有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疏凄寂、安谧美好、幽僻冷寂、高远深邃、淡雅幽远、清冷幽静等,一般都两两相对。要准确握意境,我们只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高屋建瓴,放得出去,收得回来,渗透高考,让选修与必修不即不离)

  六、作业布置

  拓展学习: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学并背诵默写杜甫的《阁夜》《旅夜书怀》。(延伸阅读,纵向拓展,形成系统。新课程强度“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是为了不教”,以本诗为“点”,“点”上求精求深,“点”上求辐射;以杜甫其它诗为“面”,“面”上求广博,“面”上求补充。自然地并有意识地打通杜甫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本身的“点”与“面”。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钻研选修课文。)

  七、板书设计:(授课内容,一目了然)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反复诵读意象联缀

  联想想象补充联想

  炼字炼句

  内容:岳阳楼与洞庭水眼前景(博大)

  包吴楚与越关山,古今事(深远)

  意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精选13篇)  我今天执教的这一课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的一篇课文,...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小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二(2)班共有学生35人。学生进入二年级后,...
我的妈妈小学生作文 我的妈妈小学生作文15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
小学生记事的作文600字 关于小学生记事的作文600字汇总六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关于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新编《科学》三年级下册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编写而...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通用8篇)  时光在流逝,从不停歇,我们将带着新的期许奔赴下一个挑...
大扫除小学生叙事作文 大扫除小学生叙事作文  今天是星期天,又是我们家大扫除的日子。每到这一天,我们全家人都忙的不可开交。...
小学写景作文600字 精选小学写景作文600字锦集7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
观看灯展作文 观看灯展作文观看灯展观看灯展浙江省余姚市阳明小学504班戴曹焱晚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龙山西鹿休闲...
小学生作文600字 小学生作文600字(精选36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
小学生想象作文500字 小学生想象作文500字五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
小学四年级体育下册教学计划 2019年小学四年级体育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组织纪律性较强、情绪变化较大...
游湘江_小学作文 游湘江_小学作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
《昆虫记》读书笔记、好词好句... 《昆虫记》读书笔记、好词好句作文本文《《昆虫记》读书笔记、好词好句》由小学生作文大全整理,仅供参考。...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计划(通用12篇)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又迎来了一个全新的起点,该好好计划一下接...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个人教学计划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的个人教学计划范文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刚踏入小学,对小学数...
秋天来了小学生作文 秋天来了小学生作文范文(通用48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
秋天作文 秋天作文范文100字(精选10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
我的乐园作文 关于我的乐园作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作文_小学生...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作文_小学生作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