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被称礼仪之邦喝茶礼仪
创始人
2025-09-12 13:31:48
0

中国被称礼仪之邦喝茶礼仪

  中国向未被称为“礼仪之邦”。现代人一提起“礼”,便想起封建礼教、三纲五常。其实,儒家思想中的礼,不都是坏的。比如敬老爱幼,兄弟礼让,尊师爱徒,便都没有什么不好。人类社会是一架复杂无比的大机器,先转那个把手,那个轮子,总要有个次序。中国人主张礼仪,便是主张互相节制、有秩序。茶使人清醒,所以在中国茶道中也吸收了“礼”的精神。南北朝时,茶已用于祭礼,唐以后历代朝廷皆以茶荐社稷,条宗庙,以至朝廷进退应对之盛事,皆有茶礼。

  宋代宫廷茶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便是朝廷茶仪。朝廷春秋大宴皆有茶议。徽宗赵浩作有《文会图》。无论从徽宗本身的地位或这幅画表现的场景、内容都不可能是一般文人闲常茶会。图的下方有四名诗者分待茶酒,茶在左,酒在右,看来条的地位还在酒之上。巨大的方案可环坐十二个位次。宴桌上有珍差、果品及六瓶插花。树后石桌上有香炉与琴。整个宴会环境是在阔大的厅园之中,决不似同时期书斋捧茶,或刘松年《卢全烹茶图》、钱选《玉川烹茶图》那样自在闲适。可见,这是礼仪性茶宴。当然,、比朝廷正式茶仅要灵活、自然,而较一般茗饮拘谨得多。由此可见,文人以茶为聚会仪式,或朝廷亲自主持文上茶会已是经常举动。所以,在《宋史·礼志》、《辽史·礼志》中,到处可见“行条”记载。《宋史》卷一百一十五《礼志》载,宋代诸王纳妃,称纳彩礼为“敲门”,其礼品陈学、酒、彩帛之类外,还有“茗百斤”。这不是一种随意的行为,而是必行的礼仪。

  自此以后,朝廷会试有茶礼,寺院有茶宴,民间结婚有茶礼,居家茗饮皆有礼仪制度。百丈以茶礼为丛林清修的必备礼仪。《家礼仪节》中,茶礼是重要内容。元代德辉《百大清规》中,十分具体地规定了出入茶寮的规矩。如何入蒙堂,如何挂牌点茶,如何焚香,如何问讯,主客坐位,点茶、起炉、收盏、献茶,如何鸣板送点茶人……规定十分详细。至于增堂点茶仪式,同样有详细规定。这可以说是影响掸宗茶礼的主要经典,但同样也影响了世俗茶礼的发展。明人丘溶《家常礼节》更深刻影响民间茶礼,甚至影响到国外。如南朝鲜,至今家常礼节仍重茶礼。这些茶礼表面看被各阶层、各思想流派所运用,但总的说,都是中国儒家“礼制”思想的产物。

  茶礼过于繁琐,当然使人感到不胜其烦,但其中贯彻的精神还是有许多可取之处。如唐代鼓励文人奋进,向考场送“麒麟草”,清代表示尊重老人举行“百臾宴”,民间婚礼夫妻行茶礼表示爱情的坚定、纯洁……等等,都有一定积极意义。

  当然,茶礼中也有陈规陋俗,。旧北京有些官僚,不愿听客人谈话了便“端茶送客”,便是官场陋俗。

  但总的来说,茶礼所表达的精神,主要是秩序、仁爱、敬意与友谊。现代茶礼可以说把议程简约化、活泼化,而“礼”的精神却加强了。无论大型茶话会,或客来敬茶的“小礼”,都表现了中华民族好礼的精神。人世间还是多一些相互理解和尊重为好。

  最后,我们以卢全《走笔谢孟谏议穿新茶》诗,朱总结儒家的茶道精神。原诗日:

  日高文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仪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谈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蜇出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放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瑕,光春抽出黄金芽。

  搞鲜格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容。

  至尊之余合五公,何事便道小人家。

  柴门反关送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继,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湖,两碗破孤闷。

  三碗授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南汗,生平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肤溃,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他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如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凡论条道者,皆好引此诗,但多取中间“七碗”之词,舍去前后。而这样一来,茶人讽谏的积极精神便丢了。卢全彼后人誉为茶之“亚圣”,不仅由于他以饱杨沫洋的笔墨描绘出饮茶的意境,而且特别强调了儒家的治世精神,是对唐代正式形成的中国茶文化精神的总结。

  这首诗,实际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军将打门,谏议送茶写起,表面看是用铺陈的方法写过程,但实际既包括礼仪精神,又包含伦序与讽谏。谏议送茶,已含“以茶交友”之意,是讲条的对人际友谊的作用。“天于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又含了伦序。有的说从这里便开始讽谏,其实,以卢全这位封建文人说,先明伦序更符合他的思想。而“仁民暗结”,夸赞茶性“不奢”,又表达了儒家仁爱和养廉的精神。若说专以帝王、公侯与小民饮茶对比,也未免牵强。诗人首先以礼仪、伦序、友爱、仁,火点出饮茶宗旨,倒更符合其思想实际。

  中间当然是全诗精华。“一碗喉吻润”,还只是物质效用。“两碗破孤闷”,已经开始对精神发生作用了。三碗喝下去,神思敏捷,李白斗酒诗百篇,卢生却三碗茶可得五千卷文字!四腕之时,人间的不平,心中的块垒,都用茶浇开,正说明儒家茶人为天地立命的奋斗精神。待到五碗、六碗之时,便肌清神爽,而有得道通神之感。表面看,饮到最后似有离世之意,但实际上,真正关心人间疾苦的茶人是不可能飞上蓬莱仙山的。所以,笔锋一转,便到第三层意思,最后是想到茶农的巅崖之苦,请孟谏议转达对亿万苍生的关怀与问候。这里,才是真正的讽谏,是表达茶人“为生民立命”的精神。看来卢全被称之为“亚圣”也是当之无愧的了。

  泡茶 端茶 接茶的礼仪

  生活中但凡有朋友或同事到访,出于礼貌,总会给来者泡上一杯茶水,以示友好和关切。炎炎酷日,喝上一口茶水,不仅可以消除干渴疲乏,而且还能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促进相互间的情感交流。但泡茶并不是简单的倒杯开水,不是随意丢几片茶叶就算是泡茶了。泡茶还包含了如何泡茶、端茶、接茶等多重礼节,它不仅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人品,同时也能反映出主客间的一种情感信息。

  首先说泡茶。要选择洁净的杯子,从外观上看必须是干净透明的,杯子里没有茶垢、杂质、指纹等之类的异物附着杯子上面,头道茶首先要进行漂洗,以去除附着在茶叶上的异味杂质,使茶叶保持原有的纯正,选择适宜的开水进行冲泡,泡出的茶清澈透明,既耐看又好喝。

  在现实中我们也看到一些倒茶者如此泡茶:抓杯子不讲究方式,不管手上有没有汗渍,直接握住杯口;有的为图省事,5个手指伸入杯内,一抓一把,也不顾及杯子是否会留下自已的汗渍、指纹,抓一把茶叶放入杯中开水一冲就算完事,这样泡出的茶实在是不太雅观,也不会有人愿意喝。

  端茶。通常情况下是两只手端杯子,一来表示对客人的诚意,二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端茶首先要保持身体的协调性,双手保持平衡,一只手托住杯底的一个点,另一只手则扶住茶杯的1/2以下把环处或杯子的下半部分,手指切莫触及杯口,最好是用盘托杯这样会比较安全,也能保持茶杯的平稳,又便于客人从你手中接过杯子。在给老人或长辈倒茶水时,应该双手端杯,身体略微前倾,表示对老人的尊敬。有的人端茶比较随意,不注重细节,5个手指一齐上,一把拈住杯口或一只手端杯子,递到客人面前,这样做对长辈或来者是不够尊重的。

  接茶。不仅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性,也能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在日常交往中,面对长者给自已倒水,必须要起身双手去接杯子,这样才显得对老人尊敬。如果你不喝茶,事先得给对方一个信息,这样不至于给对方增添不必要的烦劳,也是出于对对方的一种礼节。在接受同事或同辈的倒茶时,可双手接杯,也可单手接杯,但说声谢谢还是不可少的。

  现实中我们也常看到这样的接茶者,由于自已身份地位略高于倒茶者,就对对方不屑一顾,认为对方给自已倒水那是应当的,有的手也不伸,身如板上钉丁,尽管倒茶者双手递上,他也会做出一副若无其事的姿势,哪怕是一句谢谢的话也没有。其实主人端上茶来,对你已经是一种尊重了,你非但不馈之以情,反而冷淡相待,这样做对敬茶者来说是很不礼貌的,尽管你的注意力可能一时不在倒茶者身上,但至少你要表示出接受或者是谢意的姿态,这样也不至于伤害到主人的情感和自尊。

  有道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以茶待客,需要的是诚意和彼此间的相互尊重,茶能传情,更能增进彼此间的情感交流。在笔者看来,无论泡茶、端茶、接茶,只要有了诚意与尊重,泡出的茶才会更加甘甜清爽、耐人寻味。

  闽北重视茶礼仪和习俗

  在闽北,茶习俗茶礼仪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自南北朝伊始,茶叶就成为国人须臾不可离开的日常生活用品,列入老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其中之一。古人在茶叶种植、茶叶生产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天时、地利、人和要素的三位一体,和谐统一,对于茶事活动也有着一整套的讲究,逐渐形成了祭天、祭地等有关于茶的习俗和礼仪。比如,闽北著名的“喊山”仪式就是其中之一。

  “喊山”仪式源于武夷山的民间祭茶神,元代御茶园将之演绎为开山仪式。元至顺二年(公元1332年),建宁总管在通仙井之畔建筑一个高五尺的高台,称为“喊山台”,山上建喊山寺,供奉茶神。每年惊蛰,御茶园和当地官员、场工,登临喊山台,供祭茶神,顶礼膜拜,宣读祭文,后率众人高喊“茶发芽!茶发芽!……”以表对茶敬意,祝茶叶丰收,茶事顺利。仪式中,通仙井的井水会慢慢上溢,甚为奇异。茶农因此称通仙井的井水为“呼来泉”。

  “喊山”仪式在闽北茶习俗茶礼仪中具有其独特性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然而归根结底,这一茶事活动应与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闽北人漫长的茶事活动中,茶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与日俱增,茶文化元素也渐渐融入了生活。在古代,通讯、交通不发达,为了获得更多信息,人们闲来无事,常常聚在一起品茶聊天。烹煮茶汤,捧上小碟,配以花生、瓜子、板栗等零食,对街头巷尾之事或评议言行,或评头论足。这说明,茶在融入人们生活的`过程中,产生了沟通信息、联络感情的作用。同时,这一作用还表现在人们的习惯用语上。比如,张三对李四说“请你到我家来喝茶吧”,目的是邀请李四到其家里做客,做客的内容包括说话聊天、联络感情等,而不仅是喝茶而已。

  茶对生活的影响,还充分体现在传统习俗上。在过去闽北人的婚嫁习俗中,人们把订婚称为“插茶”,这里面也是有讲究的。因为茶苗只有刚种下时才可移植,一旦生根了再去移动,这株茶的成活率就不高了。因此,古人把订婚称为“插茶”,是取“茶大不移”之意。我们知道,订婚之后便是结婚。在过去,订婚不仅要有父母之意、媒妁之言,还要请出德高望重的长者证婚,邀请亲朋好友聚在一起摆酒席举行订婚仪式,一起商量婚期、嫁妆等事宜。当插茶仪式举行之后,男女双方就将以准女婿、准媳妇的身份开始交往了。

  在闽北,每逢清明祭祀扫墓时,人们都会在祖先的墓前摆上一杯酒,奉上一杯茶,意味着有酒喝、有茶品是幸福的事,这个习俗一直沿袭到现在。在过去,不论红白喜事,人们摆酒席之前,习惯先摆茶席。茶席就是在每位客人的面前摆上一碗茶,再放上一块冰糖,大家一边喝茶,一边聊天,等人到齐了再开酒席。可见,茶在闽北人的传统习俗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品茶时十分注重茶礼仪。茶礼仪总体上跟我们的文化传统是相一致的,都有尊者为先、长者为贵,先尊后卑、先长后幼的讲究和说法。具体来说,不论是坐下喝茶,还是站起敬茶,在品茗的顺序上,敬老尊贤、长幼有序这些文化传统都被列入了茶礼仪的范畴。除了受本土文化的影响外,茶礼仪还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近代以来,一些外来文化也融入到了茶礼仪之中,比如“女士优先”这个舶来之词,在从前,这个词在茶礼仪中是没有体现的。

  茶礼仪是茶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同时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有着兼容并蓄、与时俱进的特点。随着时代推移,一些新的文化元素正不断融入茶事活动之中,使茶礼仪中的文化色彩更加丰富多彩、健康向上。

  总而言之,不论是茶习俗,还是茶礼仪,这些讲究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体现了茶以和为贵、有序和谐的本质。人们常说茶是和谐的饮料,这句话是不错的。酒后使人闹,茶后使人静,茶理讲究表里如一,怡情悦性是茶理的体现。而茶道,实质上就是主观思想进入客观行为的过程。以茶入道,其实是人与茶、人与人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印证的一个过程。

  在闽北茶文化中非常的重视茶风俗和茶礼仪。在古时候古人就把茶看的非常的重要,当初有柴米油盐酱醋茶值说,在闽北就有著名的“喊山”等仪式之一。

  “喊山”仪式源于武夷山的民间祭茶神,元代御茶园将之演绎为开山仪式。元至顺二年(公元1332年),建宁总管在通仙井之畔建筑一个高五尺的高台,称为“喊山台”,山上建喊山寺,供奉茶神。每年惊蛰,御茶园和当地官员、场工,登临喊山台,供祭茶神,顶礼膜拜,宣读祭文,后率众人高喊“茶发芽!茶发芽!……”以表对茶敬意,祝茶叶丰收,茶事顺利。仪式中,通仙井的井水会慢慢上溢,甚为奇异。茶农因此称通仙井的井水为“呼来泉”。

  “喊山”仪式在闽北茶习俗茶礼仪中具有其独特性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然而归根结底,这一茶事活动应与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闽北人漫长的茶事活动中,茶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与日俱增,茶文化元素也渐渐融入了生活。在古代,通讯、交通不发达,为了获得更多信息,人们闲来无事,常常聚在一起品茶聊天。烹煮茶汤,捧上小碟,配以花生、瓜子、板栗等零食,对街头巷尾之事或评议言行,或评头论足。这说明,茶在融入人们生活的过程中,产生了沟通信息、联络感情的作用。同时,这一作用还表现在人们的习惯用语上。比如,张三对李四说“请你到我家来喝茶吧”,目的是邀请李四到其家里做客,做客的内容包括说话聊天、联络感情等,而不仅是喝茶而已。

  茶对生活的影响,还充分体现在传统习俗上。在过去闽北人的婚嫁习俗中,人们把订婚称为“插茶”,这里面也是有讲究的。因为茶苗只有刚种下时才可移植,一旦生根了再去移动,这株茶的成活率就不高了。因此,古人把订婚称为“插茶”,是取“茶大不移”之意。我们知道,订婚之后便是结婚。在过去,订婚不仅要有父母之意、媒妁之言,还要请出德高望重的长者证婚,邀请亲朋好友聚在一起摆酒席举行订婚仪式,一起商量婚期、嫁妆等事宜。当插茶仪式举行之后,男女双方就将以准女婿、准媳妇的身份开始交往了。

  在闽北,每逢清明祭祀扫墓时,人们都会在祖先的墓前摆上一杯酒,奉上一杯茶,意味着有酒喝、有茶品是幸福的事,这个习俗一直沿袭到现在。在过去,不论红白喜事,人们摆酒席之前,习惯先摆茶席。茶席就是在每位客人的面前摆上一碗茶,再放上一块冰糖,大家一边喝茶,一边聊天,等人到齐了再开酒席。可见,茶在闽北人的传统习俗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品茶时十分注重茶礼仪。茶礼仪总体上跟我们的文化传统是相一致的,都有尊者为先、长者为贵,先尊后卑、先长后幼的讲究和说法。具体来说,不论是坐下喝茶,还是站起敬茶,在品茗的顺序上,敬老尊贤、长幼有序这些文化传统都被列入了茶礼仪的范畴。除了受本土文化的影响外,茶礼仪还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近代以来,一些外来文化也融入到了茶礼仪之中,比如“女士优先”这个舶来之词,在从前,这个词在茶礼仪中是没有体现的。

  茶礼仪是茶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同时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有着兼容并蓄、与时俱进的特点。随着时代推移,一些新的文化元素正不断融入茶事活动之中,使茶礼仪中的文化色彩更加丰富多彩、健康向上。

  不管茶礼仪还是茶风俗,都有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土家人茶礼

  土家人视茶叶为灵物,认为山有山神,茶有茶神,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茶文化。神圣的敬茶土家人禁忌将茶泼在地上,否则即玷污茶神。抓茶叶要“净手”,即先洗手然后才能动茶叶。“茶不欺客”,倒茶时依顺序,一杯一杯端给客人,哪怕是抱在怀中的婴儿也有份。“茶棍儿起,客到齐。”即茶杯中若出现未立的茶梗,预示着客人还没到齐。若出现的茶梗悬浮在空中,表示客人到齐了。无论是种茶,摘茶,都有讲究,俗话说“阳坡的木瓜,阴坡的茶”。“家有五园(果菜茶竹麻),不愁没钱”;“春茶苦,夏茶涩,秋茶好喝无人摘”等。最神圣的是用茶水敬神灵,除夕敬亡灵、财神灶神等,都必须用茶水。

  独特的泡茶与享受土家人的茶具不同一般,泡茶的茶罐为专门烧制的土罐,即喝烤罐茶。先架上昂昂大火,一边烧开炊壶的水,一边将茶罐放于火上烤干,等茶罐发烫了再放进茶叶,边摇边烤,直到满屋子溢出茶香,才将炊壶的开水倒上少许“发窝子”。“窝子”发好,然后再将茶罐里注满水,文火缓烤,煮出茶汁。这样泡出的茶特别香,喝上一口可以让唇齿间的茶香保留一整天。喝茶也讲究“头道水,二道茶”;“头杯渣,二杯茶”。喝茶时还要喝出响动,深吸气,不仅让茶香在嘴里多回味,而且深深地吸进肺中,让五脏六腑都得到享受后,才吞咽下去。

  繁多的茶礼土家人的茶礼繁多。仅就家庭的茶礼来讲,饭前的小吃叫“吃茶”,结婚、做寿或生娃的酒席也叫“吃茶”。待客有鸡蛋茶、葛粉茶、面食茶等,给人送礼叫“茶礼”。娶了新媳妇,公爹公婆要给茶钱。新媳妇进门后的第一天早晨给公爹公婆各敬一杯茶,公爹公婆喝茶后给回礼叫“茶钱”。土家人最高贵的茶礼是“施茶”,在稻场边放上一缸茶水及茶杯,让过路人随意取用叫“施茶”,此习俗保留至今。

  茶艺茶礼

  茶与艺

  沏茶时在杯中放置茶叶有三种方法。日常沏茶习惯都为先放茶叶,后冲入沸水,此称为“下投法”;沸水冲入杯中约三分之一容量后再放入茶叶,浸泡一定时间后再冲满水,称“中投法”;在杯中先冲满沸水后再放茶叶,称为“上投法”。

  对身骨重实、条索紧结、芽叶细嫩、香味成分高,并对茶汤的香气和茶汤色泽均有要求的各类名茶,可采用“上投”法;茶叶的条形松展、比重轻、不易沉入茶汤中的茶叶,宜用“下投”或“中投”法。对于不同的季节,则可以“秋季中投,夏季上投,冬季下投”的方法参考应用。

  细嫩的高级绿茶,以85度左右的水冲泡为宜。如沏碧螺春、明前龙井、太平猴魁、武夷大红袍、黄山毛峰、君山银针等,切勿用沸水冲泡。而乌龙茶、花茶宜用90至95度的开水冲泡;红茶如滇红、祁红等可用沸水冲泡;普洱茶用沸水冲泡,才能泡出其香味,且要即冲即饮,沏水后以浸泡2-3分钟为佳,勿超过5分钟,以保持茶香;一般绿茶、红茶、花茶等,也宜用刚沸的水沏茶。

  茶与礼

  敬茶很讲礼节,首先一定要在与客人寒暄问好、安排客人落座后,才能沏茶。

  主人亲自沏茶则是对客人的最佳礼貌,茶具要清洁,茶杯内外不能有丝毫污垢,即使洗涤过的茶具,沏茶前最好也要当着客人的面用清水荡涤,以示尊重。

  水以现烧的最好。如沏名贵绿茶,选用玻璃茶杯,不加盖;如沏好红茶、花茶或普通绿茶,选用白瓷杯,加杯盖;如沏乌龙茶,则宜用小陶壶、小茶杯。

  取茶时不能用手抓,要用瓷、铜、竹制的小勺。沏茶时动作要轻柔持重,把茶壶上下拉三次沏成,称为“凤凰三点头”。要注意随时给客人斟茶,不能露底,茶叶冲泡3次后就应换茶重沏。

  开门七件事:闽粤之“茶礼”

  茶是“开门七件事”之一。但是 ,在闽南粤东侨乡,茶在生计中却有重要位置,当地有句食谣“宁可一日无米,不行一日无茶”。茶在当地生计和外交场所无所不在,并有一套由风俗习气而构成的茶礼:

  客来敬茶 当地人热情好客,不管您走进殷实之家或贫穷门户,茶关于来客是必不行少的款待物。“请喝茶”、“喝两杯再说”成为当地人的口头禅。客来敬茶,显现了当地人憨厚、谦和的道德。

  斟七分茶 斟时间茶要均匀,故有“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的茶艺。倒茶时,茶壶伸到杯中,称之“高冲低斟”。说是这样泡出来的茶,不只汤色好,并且没有泡沫,滋味甘醇。一起,斟到七分满就行,有句食谣“七分茶八分酒”,如斟过满会被以为欺客或烫坏茶客的手。

  摆三杯茶 家家户户至少有一套时间茶具。茶盘只摆三只茶杯。有俗话“茶三酒四玩耍二”,是说茶以三人为宜,三只茶杯标志“品”。茶客多也只摆三不摆四。说“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

  叩指谢茶 操时间茶者通常不能饮头泡茶,头泡茶当让予老一辈或来客。操茶者要伸手暗示:“请喝茶”!茶客端茶时,中指要托住茶杯底,杯底不能擦触茶盘边缘。主人续茶时,茶客习气用手指叩桌称谢。

  以礼物茶 按当地的茶谣,品茶要遵从“看色闻香徐啜味,审韵别种品次序。”叫做“眼鼻口并用;色香味同辨。”主人奉茶时通常以客人左面用左手端茶奉上,而客人则用右手伸掌姿态进行对答礼仪。

  成婚拜茶 当地人男婚女嫁的礼仪中,不管是祭祖、竭见老一辈等都要“敬茶”。新婚第二天,配偶要双手共捧时间茶顺次向亲族老一辈行跪拜献茶礼。即便在异地不能前来参与婚礼的老一辈,也要遥寄上茶叶。

  拜年赠茶 每当新年岁首,亲朋间拜年的礼物,定要四种,谓之“四色”,其间必不行少茶叶。再则,逢年过节大家待客、去油腻用茶量比平常要多,茶叶天经地义成为首选礼物。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环境守法证明 有关环境守法证明(精选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证明吧,证明一般由标题、称...
奖学金感谢信 奖学金感谢信范文500字(精选10篇)  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用到感谢信,...
晚安心语短信 2020年实用的晚安心语短信大集合66句  有些人一辈子相处也只是个温暖的陌路人,彼此点头问好互相关...
会议通知的怎么写 会议通知的范文怎么写  会议通知的标题要简明扼要,可用一句话准确概括地反映通知的主要内容。下文是小编...
经典简短的祝酒词 经典简短的祝酒词  经典简短的祝酒词(精选220句)  祝酒词,是在酒席宴会的开始,主人表示热烈欢迎...
致全体运动员的加油稿200字 致全体运动员的加油稿200字  运动会的意义  运动会不仅丰富了员工的业余生活,还促进了大家相互间的...
个人之间借款协议书 个人之间借款协议书  借款人是借进款项的一方当事人,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组织,法律对借款人的资...
结婚邀请函 结婚邀请函通用15篇  邀请函是邀请亲朋好友、知名人士、专家等菜价某项活动时所发出的请约性书信。在社...
校园环保倡议书 【精华】校园环保倡议书3篇校园环保倡议书 篇1亲爱的同学们:  如今十分发达的地球,虽然环境情况看起...
“绿色出行,文明出行”倡议书 “绿色出行,文明出行”倡议书“绿色出行,文明出行”倡议书1全市广大市民朋友:  当城市里穿行的汽车越...
校园诚信之星事迹材料 校园诚信之星事迹材料  校园诚信之星事迹材料(一)  沈子昊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华民...
经典温暖的晚安问候语短信 经典温暖的晚安问候语短信汇编59句  其实有点怕一开始就特别热情的人,这类人的目光通常很容易被吸引走...
合作办厂协议书 合作办厂协议书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协议使用的情况越来越多,签订协议能够较为有效的约束违约行为。相...
婚假请假条 【必备】婚假请假条范文(通用12篇)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经常接触到请假条,请假条是公文写作的一个...
日本的习俗礼仪详解 日本的习俗礼仪详解  日本人非常重视个人的礼仪修养,在待人接物及日常生活中都 表现得谦恭有礼,给足别...
适合朗诵的文章 适合朗诵的文章  朗诵类型  范读法  示范性的朗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教师读给儿童听,然后由儿童仿...
讣告例文 讣告例文(精选10篇)  讣告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如何正确书写讣告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讣告...
小学书香校园申报材料 小学书香校园申报材料建设书香校园,在校园内播撒读书的种子,强化阅读的理念,营造阅读的氛围,构建阅读的...
关于拒绝野味的倡议书 关于拒绝野味的倡议书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倡议书在我们的视野里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倡议书是日常...
单位证明的格式及 单位证明的格式及范文  单位证明是由工作单位出具,并加盖单位鲜章方有效的文件,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