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理学家朱熹简介及著作
创始人
2025-07-20 21:32:50
0

南宋理学家朱熹简介及著作

  “理学”作为对于儒家学说的延伸,朱熹可谓是功不可没。那么“理学”的发展也是有着很清晰的脉络,最早提出这一思念的是北宋思想家周敦颐,此后又吸引了“关学”的精髓,从张载那里获得了升华,再到二程的极力推广,到了南宋之后,朱熹集各家所长,确立了这一思想体系。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南宋理学家朱熹简介及著作,欢迎阅读。

  朱熹简介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作

  朱子现存著作共25种,600余卷,总字数在2000万字左右。主要有《周易本义》《启蒙》《蓍卦考误》《诗集传》《大学中庸章句》《四书或问》《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楚辞集注辨正》《韩文考异》《参同契考异》《中庸辑略》《孝经刊误》《小学书》《通鉴纲目》《宋名臣言行录》《家礼》《近思录》《河南程氏遗书》《伊洛渊源录》等。《文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阂人辑录的《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

  朱熹的诗

  《春日》《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司马光好学》《读书要三到》《偶成》《劝学诗》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鹧鸪天·叔怀尝梦飞仙,为之赋此·归日以呈茂献待郎,当发一笑》

  《菩萨蛮·回文》《念奴娇·用传安道和朱希真梅词韵》《西江月·睡处林风瑟瑟》

  《满江红·刘知郡生朝》《水调歌头·联句问讯罗汉同张敬夫》《忆秦娥·雪、梅二阕怀张敬夫》《忆秦娥》《奉同张敬夫城南二十咏》《水调歌头·次袁仲机韵》

  《鹧鸪天·江槛》《浣溪沙·次秀野酴醿韵》《水调歌头·不见严夫子》《菩萨蛮·次圭父回文韵》《南乡子·次张安国韵》《水调歌头·富贵有馀乐》

  《西江月·堂下水浮新绿》《好事近》《鹧鸪天》

  朱熹人物评价

  清康熙称朱熹: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朱熹学生黄囗在(《朱子行状》):道之正统,待人而传……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

  南宋词人辛弃疾: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南宋词人陆游: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有倾长河注东海之泪。路修齿耄,神往形留。公殁不亡,尚其来享。

  清初江藩:晦翁是宗孔嗣孟,集诸儒之大成者也。

  朱熹典故

  少有大志

  朱熹出身于儒学世家,他的父亲朱松对朱熹的教育十分认真。《宋史》本传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上何物’?”这个传说,说明朱熹自幼就是一个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人。由于朱松是在二程理学思想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儒生,他对儿子的要求自然是按照儒家学做圣贤的目标去实行。据《朱子年谱》中记载,朱熹在10岁时就“厉志圣贤之学”,每天如痴如迷地攻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他自己回忆说:“某十岁时,读《孟子》,至圣人与我同类者,喜不可言”。从此,便立志要做圣人。以后他又教育学生说:“凡人须以圣人为己任”。

  连环巧问

  朱熹自幼受教于父,聪明过人,想象力强。四岁时,其父朱松指日示曰:“此日也。”朱熹问:“日何所附?”朱松回答说:“附于天?”朱熹又追问道:“天何所附?”一席话问的朱松惊讶不已。

  为官正直,体察民情

  公元1167年秋天,福建崇安发生大水灾,朝廷派他前往视察灾情,他曾遍访于崇安各山谷之间。在视察中,朱熹发现“肉食者漠然无意于民,直难与图事”(《文集》卷10)。他说:“若此学不明,天下事决无可为之理”(同上)。由于灾情严重,粮食无收,地方官不认真救济,到次年青黄不接之时,就在崇安发生了饥民暴动。这时,朱熹与知县诸葛廷瑞共同发起,要求地方豪富,用藏粟赈救饥民,他又请求朝廷以“六百斛赈济”,这才平息了饥民的暴动。由此,朱熹便想出了建立“社仓”的办法,并建议朝廷广为推行,作为解决农民在青黄不接之时的口粮问题的机构。他规定“社仓”的`任务,是在青黄不接之时贷谷给农民,一般取息20%,这就可以不向豪民高利贷粮,若发生小饥,息利可以减半,若发生大饥、则可免除利息。当然设立社仓的最大好处可以防止农民暴动。为此,朱熹于公元1171年在其家乡首创“五夫社仓”,作为试点,并上疏朝廷,建议按其办法在全国范围推行。由于此法对官僚地主和高利贷者不利,因而未能广为推行,只有极少地方,如福建建阳和浙江金华等地实行了这个措施。

  扩展:

  人物纪念

  江西省上饶朱熹纪念馆

  江西上饶朱熹纪念馆坐落在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文公山景区的文公山朱子文化园内,占地面积300平方米。是一座于1990年落成的庑殿式大院。馆内悬挂着新近书写的匾额、楹联,其中有不少联文。古朴的大门上高悬着一块大匾,题为“朱熹纪念馆”五个醒目大字。是方毅同志在武夷山视察时留下的墨宝。殿前大门两侧联曰:“接伊洛之渊源,开闽海之邹鲁”,这副楹联悬于大门显得端庄典雅,醒目点题。大殿前有一副“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对联。大殿前横匾上书写的“学达性天”四字,字体雄浑、硕壮。

  福建武夷山朱熹纪念馆

  武夷山朱熹纪念馆,位于武夷宫古街。为仿宋宫殿式建筑,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南北长约35米,东西宽约25米,占地约875平方米,由前厅、两廊、庭院、展厅等组成。前厅正门上,高悬“朱熹纪念馆”横匾,5个大字庄重而苍劲有力。殿前大门两侧悬挂3幅抱柱联,一幅是赵朴初撰并书,联曰:“千古敏以求,性天学述二程子;三字‘不远复’,心地功行九曲溪。”一幅为清康熙御笔:“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还有一幅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撰并书:“致广大而尽精微,网罗历代;尊德性而道学问,体用兼赅。”大门两侧围墙上各镶嵌10块碑刻,为朱熹手书《潭州城南二十景》诗,是朱熹访问张栻于长沙岳麓书院唱和的诗作。

  讲学遗址

  仙游枫亭文昌阁前身为会心书院,始建于隋代,初为庵堂。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曾在此讲学,并亲书“敬义堂”为匾。明嘉靖四年(1525年)更名“会心书院”,后几经兴废,1996年在遗址复建文昌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教师节的对联 关于教师节的对联(精选85句)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对联吧,对联形式短小,文辞...
结婚对联带横批 结婚对联大全【带横批】  结婚对联简称为婚联是为结婚而挂与门墙上的.对联,对联一般应由撰写者根据结婚...
入党申请书的写法与 入党申请书的写法与例文  入党申请书,又称入党申请报告,是要求入党的人向所在单位的党组织提出的一种书...
初中必背文学常识 初中必背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
爱情的对联 关于爱情的对联集锦  对联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文学艺术中的奇葩。有关爱情的`对联有什么经典的对联呢...
大自然的经典谚语 关于大自然的经典谚语大全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谚语吧,谚语的内容会...
写作中破折号的正确使用 有关写作中破折号的正确使用  破折号用途广泛,首先用来引出解释说明的语句,其次用来表示语意的突然转折...
迎虎年春节对联 迎虎年春节对联(精选125句)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
150个字的排比句 有关150个字的排比句大全  短一点的、字数少一点的排比句有哪些?排比句有节奏感,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
我的中国梦口号 我的中国梦口号合集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口号吧,口号对人们的思...
清代诗人袁枚简介及代表作 清代诗人袁枚简介及代表作  袁枚是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下面是小编为你带...
春节的灯谜 关于春节的灯谜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灯谜吧,中国的谜语源远流长,已经有三...
鸡肋的典故 鸡肋的典故  典故原指 旧制、 旧例,也是 汉代掌管 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
写作文的技巧和方法 写作文的技巧和方法  “文以意为主”,“意”就是文章的主题。它是文章的核心与灵魂。立意是一篇文章的根...
小学生写事作文的写作指导 小学生写事作文的写作指导  德国大作家歌德曾经说过:“一个人只要能把一件事说得很清楚,他也就能把许多...
凤凰传奇+刘一扬《大声唱》的... 凤凰传奇+刘一扬《大声唱》的歌词  词:蒋开鲍  曲:徐一鸣  编曲:赵兆/宋涛  音乐总监:赵兆 ...
安塞腰鼓排比句赏析 安塞腰鼓排比句赏析  《安塞腰鼓》中的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 ...
天候气象谚语 有关天候气象谚语  蜘蛛结网天放晴。  昼雾阴,夜雾晴。  久雨刮南风 天气将转晴  天上钩钩云,地...
百岁祝寿对联 百岁祝寿对联大全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对联吧,对联源于中国文字语音的对称...
丧事对联 有关丧事对联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对联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关丧事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