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登黄鹤楼》原文鉴赏
创始人
2025-07-06 14:32:14
0

唐诗《登黄鹤楼》原文鉴赏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唐诗《登黄鹤楼》原文鉴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注释

  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鉴赏

  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后来李白登楼时,也诗兴大发,当他在楼中发现崔颢一诗,连称“绝妙、绝妙!”相传李白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后人乃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搁笔亭,以志其事。重檐复道,成为燕游之所。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记》);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这首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作者简介

  崔颢(704年—754年),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开元十一年(723年)登进士第。唐玄宗开元(713年—741年)后期,曾在代州都督杜希望(杜佑父)门下任职。唐玄宗天宝(742年—756年)初年,入朝为太仆寺丞,官终尚书司勋员外郎。其前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振,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尤其是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奔放,名著当时。《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后世影响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母爱的经典历史故事 有关母爱的经典历史故事(精选21篇)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
我班的野蛮公主四年级作文40... 我班的野蛮公主四年级作文400字  我们班有一位“野蛮公主”她有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一张樱桃似的小嘴...
克隆作文400字 克隆作文400字7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
赛跑作文300字 关于赛跑作文300字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
写母亲的作文400字 关于写母亲的作文400字(通用57篇)  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历史典故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历史典故范文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讲的是身为妓女的杜十娘以为遇到了真命天子,没想到...
善于洞察女性需求名人故事 善于洞察女性需求名人故事  “一个简单的原则就是了解她的需求,她的需求。这是我在35年的生活中找到的...
教师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 教师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3000字(通用20篇)  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写心得体会是一...
雷雨的作文600字 雷雨的作文600字五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
面对挫折的作文素材 面对挫折的作文素材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
吾师作文500字 有关吾师作文500字3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
“夜瑟弦惊绿流水,暖松花放碧... “夜瑟弦惊绿流水,暖松花放碧香烟。”这两句逸句是说,绿色的春水像夜间鼓瑟惊动了它似的,匆匆忙忙,滚滚...
伤感的古诗句雪 伤感的古诗句雪  关于雪的古诗,你有那些呢?你知道按摩?我们大家一起看看下面的关于雪的伤感的古诗句吧...
带有夏的诗句 带有夏的诗句  夏天来了,天气也变得越来越热了,太阳火辣辣地照在大地上,发出耀眼的光芒。  1、仲夏...
江山代有才人出 “江山代有才人出”出处 出自 清代 赵翼 的《论诗五首·其二》“江山代有才人出”平仄韵脚 拼音:ji...
《过香积寺》诗词翻译及赏析 《过香积寺》诗词翻译及赏析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
描写景物的诗句 描写景物的诗句(精选)  在自然界,一草一木、一花一鸟、甚至一虫一鱼都可以说是一种景物,下面整理了一...
描写猪的诗句 描写猪的诗句  “有豕白蹢,烝涉波矣”(《小雅·渐渐之石》)  执豕于牢,酌之用匏”(《大雅·公刘》...
优美英文诗句 优美英文诗句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诗句都很熟悉吧,诗句具有精炼、集中,节奏鲜明,...
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 “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出处 出自 宋代 葛立方 的《卜算子·席间再作》“淅淅西风淡淡烟,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