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中考比较阅读练习题及答案「考点」
创始人
2025-07-03 15:47:06
0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比较阅读练习题及答案「考点汇总」

  《记承天寺夜游》与《记游松风亭》中考比较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9题(11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怀民亦未寝 ▲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 (4)思欲就亭止息 ▲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9.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3分)

  参考答案:

  7.(4分)(1)睡觉 (2)只,只是 (3)曾经 (4)到,靠近

  8.(4分)

  (1)(2分)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空明”1分,“盏”1分,句子不通顺酌情扣分。)

  (2)(2分)于是(或“因此”,“由于这”等)(我)如同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由是”1分,整旬的意思大体正确1分。)

  9.(3分)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等)。(答对其中一点2分,答对两点3分。)

  《记承天寺夜游》《王者何贵》中考比较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9. 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A.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B. 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C. 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D.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10.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⑴相与步于中庭 庭:

  ⑵背之则亡 亡: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⑵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

  译文:

  12.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如霜月色,引发李益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如钩弯月,触动南唐后主李煜亡国之痛;【甲】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

  答:

  13.古今中外按照【乙】文中管仲“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的思想治理天下的大有人在,请你列举一位并说出他的观点。(3分)

  答:

  参考答案:

  9. 2分。B

  10.2分,每题1分。

  (1)庭院(院子)(2)灭亡

  11.4分,每题2分,意思对即可。

  (1)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2)齐桓公问管仲说:“君王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当君王的人,应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

  12.3分,答出“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 1分,答出表现的心情,言之成理2分。

  作者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或:作者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1分)

  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月夜赏月的欣喜,与朋友散步的悠闲,郁郁不得志的悲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任意写其中一方面1分,最多得2分)。

  13.3分,列举人名正确1分,说出正确观点2分。

  示例一:唐太宗(1分),他的观点:“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2分)

  示例二:鲁庄公,观点:“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示例三:毛泽东,观点:“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进步的动力”(“兵民是胜利之本。”)

  示例四:林肯,观点:“一个人在前面走得太快而使全国跟不上,是没有好处的。”

  《记承天寺夜游》《喜雨亭记》中考比较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一) 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回答7——11题。(15分)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喜雨亭记

  苏 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

  予至扶风①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②。既而弥③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④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⑤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⑥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⑦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此文难度超过课内文言文。)

  【注释】①]扶风,即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府。苏轼时任凤翔府判官,于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到任。 ②雨麦,上天下麦子。岐山,今陕西岐山县。占,占卦。年,年成。有年,指丰收。人们不知道雨麦是不是“祥瑞”,所以占卦。 ③弥,满。弥月,整月。雨,下雨(动词)。 ④乙卯,四月初二日;甲子,四月十一日;丁卯,四月十四日。 ⑤属,酌。属客,指斟酒给客人喝。 ⑥荐,重。荐饥,重复地遭到饥荒。 ⑦优游,叠韵连绵字,从容不迫的样子。

  (注释是从网上直接拿来的,该注的没注。文中的“忭”需要加注释。注释标号的位置不当,如注释③上标序号应加在“弥月不雨”的“雨”字上面,注释⑤上标序号应加在“属客”上面,注释⑥上标序号应加在“荐饥”上面,注释⑦应加在“虽欲优游”上。)

  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_______ ②怀民亦未寝 寝:______________

  ③志喜也 志:______________ ④雨麦于岐山之阳 阳:______________

  8.将【乙】文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甲】文没有直接写友情,但可从字里行间看出。请你找出相关句子并作简要说明。(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4分)(1)贯穿【甲】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 (这么短小的文章考线索干嘛?)

  (2) 【乙】文的题眼是_____________

  11. 【甲】【乙】两文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两文表达的不同感情有必要吗?不合考纲要求。)

  参考答案:

  7.①念:人教版,考虑、想到;语文版,想。(1分) ②寝:睡觉(1分) ③志:记(1分) ④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门为阳(1分)(只要答出句中的“阳”指山的南面即可。)

  8.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田野里一起欢笑。 (2分)

  9.句子: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1分)

  理由:作者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此时张怀民果然也没睡,二人心意相通呀!随后一同在庭院中散步赏月。这些都表明二人友情深厚。(1分)

  10.(1)赏月(月光)(1分) (2)喜(1分)

  11.甲文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的复杂心情,(2分)乙文表达了作者关心人民疾苦、遇到好雨的喜悦之情。(1分,意思接近即可)

  苏轼《明月几时有》《记承天寺夜游》中考比较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甲]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⑥何处无竹柏?⑦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相与步于中庭:

  ③把酒问青天 ④但愿人长久:

  20、翻译下列句子:(2分)

  (1)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1、用原文句子填空:(4分)

  [乙]文中写中庭月色美景的句子是:

  [甲]文中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

  2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23、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两篇文章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5分)

  参考答案:

  19、①想到;②一起;③端起酒杯;④只。(每小题1分,共4分)

  20、(2分)只不过少有像我俩这样闲人罢了。(意思对即可)

  2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每空2分,共4分)

  22、(2分)C

  23、乙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答出如何巧喻月色得1分,答出表现的心情,言之成理得2分);甲文中苏轼面对中秋圆月,抒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记承天寺夜游》和《游白水》中考比较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2]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3],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4],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 [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2] 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磓(zhuì):当作“缒”,音同字误。[3]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4]馀甘:即橄榄。

  6.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划一处)(2分)

  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7.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义。(2分)

  顾影颓然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下面各项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浴于汤池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 ①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投以骨

  C. ①循山而东 ②而戍死者故十六七

  D. ①不得其所止 ②其如土石何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10.甲、乙两文都是苏轼的写景文,但表达感情却不同,请你说说甲乙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6. 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7. 顾:回头看 但;只

  8.A

  9.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10.甲、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苏轼《水调歌头》《记承天寺夜游》中考比较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3-7题。(10分)

  [甲]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把洒问青天( )

  (2)念无与为乐者( )

  4.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5.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分)

  (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7.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2分)

  答案:

  3、(1)端起洒杯 (2)考虑 或:想着

  4.B

  5.(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6.(C)

  7.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爱莲说》《记承天寺夜游》中考比较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元丰六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解释加点的词。(4分)

  ①陶后鲜有闻 鲜: ②濯清涟而不妖 濯:

  ③亭亭净植 植: ④相与步于庭中 步:

  8.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9.甲文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 心情。(4分)

  [答案]7. ①少 ⑿洗涤 ③竖立 ④走 8.①我惟独喜爱莲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沾染。②庭院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9.托物言志 壮志未酬的苦闷

  《记承天寺夜游》《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中考比较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做6-9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⑴月色入户。 户

  ⑵盖竹柏影也。 盖

  ⑶止午、未、申三时。 止

  ⑷其实湖光染翠之工。 工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⑵安可为俗士道哉?

  8.【甲】【乙】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5分)

  ⑴写月语句

  ⑵描写方法

  9.【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2分)

  参考答案:

  6.⑴窗户⑵原来⑶仅仅,只是⑷美妙

  7.⑴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⑵怎么能讲给那些世俗的人听呢?

  8.⑴【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乙】月影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⑵【甲】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乙】文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

  9. 【甲】文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乙】文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游虎丘小记》中考比较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7—12题。(12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 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7.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月色人户 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时闻风铎 隔簋竹,闻水声

  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 道不通,度已失期

  8.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9.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不 复 饮 酒 亦 不 复 谈 以 静 意 对 之

  11.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分)

  答:

  12.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

  答:

  【答案】

  7.D 8.A 9.怀民在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10.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11.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12.月色美好;幽静(意思对即可)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中考比较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9—12题。(18分)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12.填空。(8分)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4分)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4分)

  【答案】

  (一)(18分)

  9.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

  11.(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12.(1)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 月色(月夜)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这两句是说,斜阳映照着江上一叶孤帆,远远驶去;湖南青翠碧绿的春草,...
中国的茶与诗词 中国的茶与诗词  在我国早期的诗、赋中,赞美茶的首推的应是晋代诗人杜育的《茶赋》。诗人以饱满的热情歌...
描写春天水的诗句 描写春天水的诗句  “春水碧于天,隔船听雨眠.”大家知道有哪些描写春天水的诗句吗?我们为大家整理了描...
咏梅的经典诗句 有关咏梅的经典诗句(精选160条)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诗句很是熟悉...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出处 出自 宋代 陆游 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夜阑卧听风...
秋天感伤又美丽的诗句 秋天感伤又美丽的诗句  我爱百花齐放的春天,爱火辣辣的夏天,也爱那雪花飘扬的冬天,但我更爱绚丽多彩的...
黄河的古诗 关于黄河的古诗大全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
李白《赠汪伦》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赠汪伦》全诗翻译赏析  《赠汪伦》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
古诗词《七步诗》原文及解释 古诗词《七步诗》原文及解释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
读书的诗句 读书的诗句  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 —— 谢逸《送董元达》  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
还作一段相思,冷波叶舞愁红,... “还作一段相思,冷波叶舞愁红,送人双桨。”出处 出自 宋代 吴文英 的《解蹀躞·醉云又兼醒雨》“还作...
李白《月下独酌》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月下独酌》全诗翻译赏析  月下独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四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
陶渊明的生死观 陶渊明的生死观  日陶渊明总体上来说乃是一诗人,而非哲学家,严格来说他并没有完备的哲学思想体系,以下...
诗经大雅荡原文及翻译 诗经大雅荡原文及翻译  《大雅·荡》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经...
写初秋的诗句 写初秋的诗句  初秋,飒爽的.秋风,飘然而至,感到了一丝丝的凉意。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写初秋的诗句,...
离别的伤感诗句 离别的伤感诗句  1) 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  2)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
描写兰花的诗句 描写兰花的诗句  1.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2.兰为王者香,芬馥清风里。 从来岩穴姿,...
莫道蓝桥路远,行云中隔幽坊 “莫道蓝桥路远,行云中隔幽坊。”出处 出自 宋代 吴文英 的《风入松·为友人放琴客赋》“莫道蓝桥路远...
描写荷叶荷花的诗句 描写荷叶荷花的诗句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诗句很是熟悉吧,诗句富于音乐...
描写春花的诗句及作者 描写春花的诗句及作者  春花春好,秋花秋好,每日看花尤好。下面是有关描写春花的诗句以及诗句作者,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