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毒条例第二十七条的内容、主旨及释义
创始人
2025-04-10 14:42:05
0
戒毒条例第二十七条的内容、主旨及释义

整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戒毒条例》第二十七条的全文内容、主旨和释义,以加深对戒毒条例第二十七条的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戒毒条例第二十七条内容如下:

强制隔离戒毒的期限为2年,自作出强制隔离戒毒决定之日起计算。

被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在公安机关的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执行强制隔离戒毒3个月至6个月后,转至司法行政部门的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继续执行强制隔离戒毒。

执行前款规定不具备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由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部门共同提出意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具体执行方案,但在公安机关的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执行强制隔离戒毒的时间不得超过12个月。

  主旨

本条是有关强制隔离戒毒期限的规定。

释义和理解

第一款与《禁毒法》第四十七条第一款相衔接,对强制隔离戒毒期限作出规定,并增加对强制隔离戒毒期限计算的规定。将强制隔离戒毒期限规定为两年,是经过反复论证和调研,在总结我国二十年来强制性戒毒工作基础上,充分考虑到毒品成瘾机理及戒除毒瘾需经历生理脱毒——心理矫治——回归社会这个较为完整的戒毒和巩固康复过程后所确定的法定时限。《禁毒法》中没有对强制隔离戒毒期限从何时计算作出规定,有的从强制隔离戒毒决定之日计算,有的从进入强制隔离戒毒所计算,有的从被拘留期满后开始计算,造成执法不规范。有鉴于此,《戒毒条例》制定过程中,公安机关将强制隔离戒毒期限计算问题列入待解决的问题,考虑到立法惯例和方便执法,将强制隔离戒毒期限起始之日规定在决定之日。《戒毒条例》实施后,对吸毒人员因同一吸毒行为被拘留和被强制隔离戒毒的期限计算问题变得简单清楚,即使该人员先被拘留并由强制隔离戒毒所代为执行或者拘留期间又被强制隔离戒毒的,拘留和强制隔离戒毒时间可能会交叉重复,拘留期满时要办理解除拘留的法律手续,都不影响其强制隔离戒毒的执行期限。

第二款是按照《禁毒法》第四十一条第二款对强制隔离戒毒措施的执行作出规定。强制性戒毒政策如何制定,自《禁毒法》立法工作启动以来,始终是一个被广泛关注的问题。1990年12月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关于禁毒的决定》规定对吸毒成瘾人员予以强制戒除,强制戒除后又吸食、注射毒品的可以实行劳动教养。《禁毒法》将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两种强制性戒毒措施合并为强制隔离戒毒一种措施,但对执行场所的设置、管理体制授权国务院规定。《戒毒条例》制定过程中,国务院相关部门经过反复论证,最后达成一致意见,作出本条第二款的规定,主要考虑:一是有利于充分利用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部门现有戒毒资源,减少重复建设。据测算,目前两个部门的戒毒资源经科学整合和充分利用后,基本能够满足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的现实需求。二是有利于实现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部门管理的场所优势互补。公安机关强制隔离戒毒所呈点多面广的分布特点,大多在县区设置,公安机关作出强制隔离戒毒决定后便于办案部门送戒,可以节省执法成本;司法行政部门强制隔离戒毒所集中在省、市两级设置,普遍规模大,收戒能力强。本条第二款作出戒毒人员在公安机关的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执行强制隔离戒毒3个月至6个月后,转至司法行政部门的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继续执行强制隔离戒毒的规定,有利于发挥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部门戒毒场所各自的优势,形成互补。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部门分阶段执行强制隔离戒毒期限,其工作重点不同,管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公安机关强制隔离戒毒所侧重于生理脱毒治疗、心理矫治、体能恢复、前期康复以及协助办案部门核查戒毒人员身份信息,通过对戒毒人员的教育感化收集违法犯罪线索,在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特别是涉毒犯罪中发挥积极作用。而司法行政部门管理的强制隔离戒毒所侧重于戒毒后期康复、职业技能培训、劳动锻炼,为戒毒人员回归社会打好基础。

第三款是对第二款作出特殊情形的补充规定。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毒品滥用情况不同,戒毒资源分布不均,有的地方公安机关资源丰富,有的地方司法行政部门资源丰富,为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照顾到一些地方的特殊性,本款作出“执行前款规定不具备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由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部门共同提出意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具体执行方案,但在公安机关的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执行强制隔离戒毒的时间不得超过12个月”规定。

《禁毒法》实施后,各地基本按照本条设置、管理强制隔离戒毒所,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部门密切合作,相互支持,积极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在对戒毒人员的管理、教育、治疗和康复等工作方面不断探索,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戒毒条例》的出台将进一步规范强制隔离戒毒执行工作,彰显强制隔离戒毒措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公安部和司法部将会同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出台相关工作的意见,如规范强制隔离戒毒所名称,明确戒毒人员所外就医范围,规定戒毒人员入所的健康标准,将戒毒人员考核结果纳入统一考评等。公安部还将制定出台《公安机关强制隔离戒毒所管理办法》,对公安机关强制隔离戒毒所的设置、执法、管理、教育、医疗、康复以及生活卫生等作出具体规定。各地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部门要做好转送和接收戒毒人员的衔接工作。公安机关对转送戒毒人员工作,应当统一组织,制定预案,集中转送,注意警戒,安全送达,与司法行政部门办理移交手续。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什么是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怎样量... 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是指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致工作、生产、营业、教学、科研和医疗无法进行,造...
什么条件下会构成非法买卖土地使... 构成非法买卖土地使用罪的条件如下:1.主体要件:主体是一般主体。2.主观要件: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3...
什么是走私假币罪呢 走私假币罪,是指违反国家货币管理及海关法规,逃避海关监管,明知是伪造的货币而非法运输、携带或者邮寄进...
假释是什么申请假释的条件是什么... 假释,是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之后,因其遵守监规,接受教育和改造,患有...
什么是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 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是指组织、领导或者参加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手段,有组织地进行违法犯...
什么是诈骗罪的立案标准呢 诈骗罪的立案标准如下: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
什么是聚众哄抢罪是怎样量刑的,... 聚众哄抢罪是指,纠集多人,实施哄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情节严重的行为。聚众哄抢罪的量刑:聚众哄抢公...
侵犯注册商标罪是什么,侵犯注册... 侵犯注册商标罪是指从事工商活动的法人或公民违反商标管理法规,不经注册商标所有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
什么是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 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是指组织、领导、积极参加和参加恐怖组织活动的行为。组织、领导恐怖活动组织的...
什么条件下会构成丢失枪支不报罪... 构成丢失枪支不报罪的条件如下:(一)主体要件:主体不是一般主体,是特殊主体,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
什么是阻碍军人执行职务罪的构成... 阻碍军人执行职务罪的构成要件如下:(一)客体要件。本罪侵害的客体是军职人员的正常执行职务活动。(二)...
什么是窃取国有档案罪的构成要件... 窃取国有档案罪的构成要件如下: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档案的管理制度;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窃取...
什么是聚众哄抢罪怎样量刑 聚众哄抢罪是指,纠集多人,实施哄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情节严重的行为。聚众哄抢罪的量刑:聚众哄抢公...
什么是聚众冲击国家机关罪是怎样... 聚众冲击国家机关罪是指组织、策划、指挥或者积极参加聚众强行侵入国家机关的活动,致使国家机关工作无法进...
什么是诈骗罪应当怎么处罚,如何...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诈骗罪的处罚...
什么是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的构成... 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的构成要件如下:1、侵犯的客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2、在客观方面表...
什么是环境监管失职罪呢,环境监... 环境监管失职罪是指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导致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什么是故意毁坏财物罪怎样量刑,... 故意毁坏财物罪,是指故意毁灭或者损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故意毁坏财物罪的量刑...
什么是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的主体... 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的主体要件为一般主体,即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本条将犯罪...
什么是故意犯罪呢,死缓期间故意... 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相对称,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